26)晋行·晋中:平遥镇国寺,慈相寺

标签:
平遥镇国寺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平遥镇国寺三佛殿平遥慈相寺平遥慈相寺麓台塔 |
分类: 晋行 |
离开玄中寺傍晚赶到预先筛选好的位于平遥镇国寺附近住宿地。休整一夜,第二天即九月六号清晨来到镇国寺,漫长的等待后,免票入内的先生一马当先冲进镇国寺,鱼则耐心等待售票人员售票、检票。等鱼游进去时,先生已经从镇国寺的精髓万佛殿出来了。
镇国寺,分为前后两进院。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一进院,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以及三灵侯、财福神、碑廊、土地等各殿堂。二进院,有观音殿、地藏殿等殿堂。三佛楼两侧有禅房。
鱼的拜谒路线是直取中路: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然后再折回,观二进院的西路和东路,最后一进院的东西两侧。最后再重新万佛殿。

镇国寺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系皇家敕建,原名京城寺,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名镇国寺。后寺庙倾颓,清代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又重修万佛殿,重修后的殿宇,仍保持了原来的风格。镇国寺布局严谨,其万佛殿为五代遗物。万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施六椽栿两层,上设四椽栿和平梁,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栱与明次问补间斗栱为五铺作双抄,转角斗栱出斜拱斜昂,圆柱方额,出檐深远,斗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形制古朴,手法规整。万佛殿整体梁架结构严密,用材规格,符合力学原理,工艺精湛,作工精细,1000多年来完好如故。镇国寺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古建筑44间,彩绘泥塑62尊,壁画100余幅,碑碣20余通(方),其中不乏稀世珍品。1988年镇国寺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与平遥古城、双林寺并列为“一城两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塑像,共同处都是面目丰盈饱满。弟子和菩萨的身姿丰腴恰到好处。护法身形健壮。所有塑像躯干都微曲前倾,与佛光寺东大殿内塑像相类。看久了,又觉得它们自有自家风韵。
万佛殿内主像释迦牟尼座位最高,高大沉稳,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表情慈祥温和,使人感到人和神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紧依主像的是迦叶和阿难尊者。阿难身着僧衣,出家人的气息在他身上体现得尽善尽美。另一侧为迦叶,由于迦叶从小出家,历经艰辛,苦修一世,故雕塑艺术家将他塑为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前面为两尊菩萨和两尊供养菩萨。因他们的地位和身份不同,故将坐像两尊菩萨塑成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形象,她们衣冠紧扣,脸庞丰满,显得文静高雅。两边站着的供养菩萨则随心所欲,丰满的体形与袒露的胸脐,如玉而扭曲的手臂,显出优美的线条,体现出少女特有的姿态。菩萨前为天王,他们手执兵器,头戴盔甲,蹙眉怒视,英武雄健,威风凛凛,是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特别是那两尊供养童子引人注目,衣着俭朴,竖着的两个小辫颇有情趣,是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形象,一尊正在祈祷,另一尊则心不在焉,四处张望。一动一静,真乃匠心独运。这些塑像,深刻地刻画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风貌,反映了古代匠师们继承了唐代注重写实的艺术风格。这些塑像是我国寺庙中现存的五代时期的惟一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内容来自平遥文化网)










镇国寺二进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中为三佛殿,除观音殿关闭、三佛殿两旁禅房挪为他用外,其余各殿内均可参观。




下图为三佛楼东西影壁墙上的壁画,看着像天龙八部中的人物。













慈相寺隐蔽得很深。在平遥县洪善镇冀郭村一条巷子里,一座看似山门却被废弃的山门里面立着慈相寺国保碑。在它的右侧,即东面有一小券门,进去后豁然开朗。



敲了十分钟,鱼和先生放弃,回到关帝殿前的月台上拍了那里的几座明清碑。又和院落中赋闲的当地人攀谈,其中一位怂恿我们再去敲门,当鱼走到离券门一米远的地方时,门开了。看护人员一看鱼和先生,就像见了大年三十逼债的,慌慌张张回身进去把门关严实,无论鱼和先生说尽天下好言词,就是无声。鱼有点兜不住了,返身回到东侧的围挡处,要从这里跳进去,结果被先生斥责一番。一肚子火没处发,鱼用脚使劲踢了围挡,嘿嘿,鞋踢坏了。
这些照片是鱼上蹿下跳在东西两侧围挡附近拍的。看来麓台塔修缮一新。

有关链接:
一、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连同镇国寺、双林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这座寺院最早创建于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寺内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筑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厢房,观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东西两廊。
二、慈相寺位于距离平遥县城10公里处的冀郭村东北隅,古名"圣俱寺"。据寺内金明昌五年(1194)《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碑》记载:"始有大士由西极来,曰无名师,宴坐于麓台山四十载。唐肃宗召诣京师,待若惇友。上元初,示化于宫城之寺,诏还归山。"金泰和元年(1201)《平遥县冀郭村慈相寺僧众塔记铭》载:"自有唐肃宗以来,其设寺额,本名圣俱。而是时主持教□者,即始祖无名大师也。"由此可知,慈相寺之创建年代,至迟在唐肃宗时期(756-763)。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古迹志》记载说,宋庆历年间,寺僧在圣俱寺建造麓台塔,收藏无名祖师骨灰于其下。据宋庆历六年(1046)碑记载,当时的圣俱寺可容纳僧众千人,足见其规模之大。宋皇佑三年(1051),圣俱寺改名"慈相寺"。宋末火燹,慈相寺唯正殿和山门幸存下来。金天会年间(1123-1135),重建塔于旧址。从《冀郭慈相寺无名菩萨神圣眼药图》所见,塔之北部犹有殿堂(说明慈相寺背面的河床是后期南移了)。金大定年间(1161-1190),慈相寺大加修葺。金明昌五年(1194)增修殿堂。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慈相寺碑记》记载,数百年风雨侵蚀,慈相寺土崩瓦解,至顺治六年(1649),又遭兵火之灾,康熙时,塔后的殿宇被河水冲毁。乾隆四十六年(1781)整修了东西廊窑,次年维修了关帝庙(殿)。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乐楼、山门。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钟鼓二楼。 现存除正殿与砖塔为金代遗物外,余者是清代重建之物。2001年06月25日,慈相寺作为北宋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慈相寺的总平面布局恪守了中国建筑古制,坐北向南,强调中轴,严格对称。宋代以后,塔的位置通常在正殿之后,麓台塔同样如此。现存寺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连同往年建筑遗址,总占地面积18365.5平方米。今之寺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戏台乐楼(仅存高台基)、前殿关帝庙及其左右之钟鼓楼、正殿和东西廊窑和麓台塔无名大师灵塔组成。寺院前后三进院落。南枕丘亘,北临樱涧河,山水映抱,蔚为壮观。此外,寺内古柏5株。
寺院最前端是山门,台基高筑,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山门的明间为通道,与乐楼台基下之券洞相连。关帝庙前地势开阔,南距乐楼33.8米,其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前插廊,悬山顶,庙前有月台。钟、鼓二楼紧连庙之东西山墙,平面近方形,楼台下筑拱门,楼顶十字歇山造。主建筑大雄宝殿正殿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南距关帝庙21.77米,面阔5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3间,通进深15.80米,通高14.40米。殿顶悬山顶,七架椽构造,前乳栿后剳牵用四柱,前槽金柱采用移柱法。梁架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古朴。前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出真昂,下垫华头子。补间一朵。后檐斗拱把头交项作。屋顶施灰色筒板瓦。门窗安置在下平榑垂线的乳栿之下,施用锛光手法加工,隔扇门直棂窗装修。综合以上结构特征分析,此殿应为金代遗构,而且地方手法十分显著。殿内现存"三身佛"坐像和壁画100余平方米,虽经后人装饰,但躯体衣褶仍约略可见宋、金风格。两山墙满施壁画,人物形象生动,线条简练,应为金代遗作。现存麓台塔无名大师灵塔,即金天会年间(1123-1135)重修的砖塔。塔距正殿15.6米,高48.2米,八角九层楼阁式。塔之基座为平面八角形,边长13.5米,高1.3米,周围夯筑土墙。塔身第一层外围有明清时增建的十六孔券洞式围廊,在围廊的正南方,出硬山顶抱厦3间,是为塔之入口。塔室呈八角形,内径3.3米,墙上都为仿木构斗拱,斗拱以上,渐次叠涩内收,顶端留八角叠涩天井通二层。在塔室西墙壁有券门,采用穿壁式结构,通往踏道,在厚壁内折上,环绕半周登二层。二层以上,各层内部结构改为厚壁空筒式结构,安装木过梁、木楼板、木楼梯,以供攀登。塔顶部,砖砌叠涩藻井。塔身外形古朴,气象宏伟,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出檐与平座均为叠涩和反叠涩的制作方法。第一层塔檐与平座已毁坏。第二层塔身四面做成假窗,檐部设普拍枋,上置转角斗拱一朵,补间斗拱三朵,单抄双下昂,昂做批竹式。瓜子拱为鸳鸯交首拱。第三层以上,斗拱逐层从简,第八、九层,再无斗拱。各层塔身愈高愈短,从第三层开始,每层之东西南北四方各开一砖券直窗洞或假窗洞。塔顶施八角形基座,上置仰莲,莲瓣中托覆钵,覆钵上置宝珠。第二层塔之内壁,残存早期的千佛壁画,考其造型特点,应为金代作品。塔座南为抱厦门,四周建窑洞16孔。塔身二至七层筑斗拱,八、九层为素面。塔顶为覆盆莲瓣形,塔刹已毁。塔内空心,各层间有楼板、木梯,各层南北向开明窗。寺内所存宋庆历六年(1046)《大宋西河郡圣俱寺麓台山碑》,高五米多,书法艺术极精,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慈相寺内现存历代碑碣计9通(方),其中宋庆历六年(1046)《大宋西河郡麓台山圣俱寺碑》、金明昌五年(1194)《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碑》、金泰和六年(1206)《慈相寺僧众塔记铭》、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慈相寺碑记》以及年款残缺的《无名菩萨神圣眼药轶闻》等,史料价值尤为珍贵。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