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晋行·吕梁:交城玄中寺

标签:
交城玄中寺净土宗昙鸾·道绰·善导秋容塔日本净土真宗 |
分类: 晋行 |
玄中寺又叫石壁寺,在交城县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新修的进山公路,几弯几折仍不见踪迹。路过一塌方处后,远见壁立石崖间有红墙隐隐。感叹深山藏古寺。
如果说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完善者,那么善导大师就是净土宗推广者,他所著的《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等经卷对净土宗的发扬光大起到助推作用。
元至正年间“石壁永宁禅寺”被赐名“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寺”,简称“玄中寺”。

上图为康熙十九年碑。

天王殿端庄大气、飞檐四突。其左右为钟、鼓楼(见下图),卷棚顶楼阁式建筑,初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平面呈方形,一砖到顶,十米高。上端砖砌垛口。楼上悬挂钟、鼓,东钟西鼓。


东边是元至顺三年(1332年)重刻,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的《唐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见上图和下图)。碑文为尚书司封员外郎、太子侍读李逢吉撰写,载唐贞元时玄中寺修建戒坛,天降甘露,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说(740-800年),向德宗皇帝汇报了这次“祥瑞”事件。表请赐名为“甘露无碍义坛”,皇帝高兴准奏。从此,玄中寺戒坛与上都长安青龙寺灵盛坛,东都洛阳登封会善寺会善坛同为唐代三大戒坛。至于《甘露义坛碑》则是唐宪宗时立。
上图和下图为《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
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维佛曰觉,是法曰空,范所谓敬田,薰崇可兼意境。自西林晏灭,东夏闻教,纳群动故广辟度门,诣真宰即密传智印。功应沙劫,化悬金界,支提所以列寰宇,建葺所以遍山林。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馀紫禁之恩。
禅师寻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多宝不开,吾徒安仰,年四纪,绍复六僧。修伽蓝者润脱,造山阁者毅本元,竟未雄成,且为能事。粤邑宰敦煌张公令孙,清信香缘,台铉英胄,隐若敌国,知无不为。行春之馀,瞻星开制,琢拓岩突,所以面双峰;筑基林间,所以立前殿。飞廊右转,高门南豁,化槛粲烂於虹涧,漱渠杳蔼於龙鳞。附丽张皇,公之教也。复次寺大众县诸吏乡三老等,端念断结,回向增修,属廊殿功闲,请鼓铸象设。信施山积,稽恳云奔,弦朔再移,公难久抑。爰咨上座普公曰:“和上万亿之中,已经付嘱;一方之内,佥谓导师。此处山泉,人间卓绝,常叹庭宇浅狭,形像卑古。既众心同欲,敢仰屈专知。”先舍俸钱,次添净亲,想望耆之往,思摹兜率之留。宝台系念於仪形,华林正观於神卫。倬开元廿六年十月十五日,铸铁弥勒像一座。良冶攻橐,神物助铜,回录云而喷练,飞廉噫风而沸液,焰涌钧外,乃澈金光。非普公之总众馨心,调御之慈悲冥应,则何以仿佛相好,成是福润?十二月八日,设大齐而出之。都人严护以礼供,掌事掀而改座,铲弗刂设色,湛起容。顷者都师思九,先患两足,绵历数年,医巫谒精,蹇生念,忍苦强步,有加无瘳,当监理之夜,忽觉轻举;及成像之日,曳舄如初,此则指魔易容,如鸟出卵之摄也。此寺幽深,远邃林壑,猛兽不育,濡草罗生。列郡旱亢,祈之则霖雨;阖境岁俭,念之则丰饶。戒触加敬,警俗整僧,此则轩台不敢西射、庐山长存东首也。然结构大厦,兼写圣容,工不召而来,役不言而应。始谓陶唐之俗,家尽归依;追悟巧妙之徒,人皆饬力。殿像云毕,居处自空,此则梵帝输灵匠、育王献神兵也。夫金者物之坚刚,像者代之崇奉。见不坏相,故因感以存质;在有为迹,故凭应以住法。是梵场也,其炳焕乎!上座普敬寺主惠、都师思九、法师元炎、大德茂忠、守<辶山>、常念、宝定洎龙象法允、贞实、贞华,戒珠圆明,智剑猛利。当对初地,泽胜於安;果证中天,已授记於文佛。乡望王思贞、县吏郝仙寿等,五色鸾千里骐骥,琼树尘映,玉匣气浮。古署或列於桐乡,虔承遂陪於柰苑。奉锺离之旧政,喜得人心;结昙毗之後缘,仍为佛事。於戏!否往泰来,圣作惠出微妙;用之发挥,匠意表刻纪灵。则我皇之会昌景福,天主之示现功利,不其茂绝穹谷、摩灭苍岑者哉?谔傺不偶,诚敬(阙一字)兴徒发於简栖,白林为颂;词谷徵於灵运,石壁言诗。贝叶尚记买园,线花亦题施树。佛则无愧,谨偈铭云:
世尊传,兜率天,弥勒宴坐对诸仙。晋山记,石壁寺,佛影下来留此地。新殿开,望昭回,白毫放兮照云隈。危楼敞,临悬象,翠微浓兮洗烟上。张公作,神鬼诺,五十六亿龙华乐。灵匠罢,真僧楷,八万四千师子骇。镇帝乡,归梵场,法轮转兮众福证,铢衣拂兮圣劫长。





十八罗汉图下面是明代石雕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有资料说是十六尊,可不知为什么先生只拍到十五尊。这些罗汉像被罩上玻璃罩,照相时反光严重。

上图崇宁丙戌季秋,下图泰和七年;分别是北宋徽宗和金章宗年号。
从大殿再南行路两旁又有两座碑亭(见下二图),一座是清嘉庆年间立《交城县僧会司常乐上人修建石壁寺的功德碑》;一座是2000年立日本净土真宗《太谷莹润显彰之碑》。
大谷莹润(1890年-1973年)是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生前曾任日本真宗大谷派宗务总长、日中友好协会顾问等要职。新中国成立之初,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出于对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忏侮,同时为了表达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促使两国关系的改善,大谷莹润长老在日本佛教界发起日中两国永不战运动,受到日本佛教界的积极响应。1953年至1965年,大谷莹润长老顶着压力先后九次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死难的中国劳工遗骨送还中国。大谷莹润长老的正义行动,不仅在日本产生极大的政治影响,在中国人民中也得到广泛好评和尊敬,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高度好评。大谷莹润长老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为表彰他为中日友好做出的功绩,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中日双方共同商谈,于2000年为其建立了显彰碑,并在玄中寺举行落成仪式纪念法会。(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大雄宝殿西侧的院内,有祖师堂。在殿前有两通明清功德碑。

西墙画面表现的是善导大师生前某夜梦见他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度法的场面,醒后将其情景绘制出来。



以下四图为地藏殿图片。
地藏殿壁画根据《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等精典内容绘制,表现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十殿阎罗王惩恶扬善、教化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色调凝重、造型生动、线条流畅。




聚缘堂二层建制,楼上是万佛阁,楼前有一簇新的精致经幢。问过绕塔的师兄,得知碑廊在七佛殿左右。






再仔细看看玄中寺的明代牌楼,它的西侧壁立万仞,去秋容塔必须从山腰的小路盘旋上去。

有关链接:
玄中寺,坐落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2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据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玄中寺因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北魏时期,高僧昙鸾(476-542年)晚年移住玄中寺,宣传净土宗要义,很多人皈依该宗。昙鸾所奉的《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之一。它是通过神话传说,宣传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无限美妙庄严,教导信徒若是善心修善持戒, 或思念阿弥陀佛,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道绰(562一645年),并州(山西太原)文水人(今山西省文水县),是昙鸾净土宗思想的继承者。他14岁出家,习《大般涅盘经》,曾师慧瓒禅师,学习禅学。隋大业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被碑文中记述的昙鸾法师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事迹所感动,此后他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 他在玄中寺为信徒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两百遍,听者众多,每当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道绰每日"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他"劝人念阿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号,便度一粒,如是,率之而积数百万斛者"。据说他的信徒中,多的念豆量达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可见其心诚。道绰还常自制念珠送给信徒,教他们颂念佛号。由于他的热忱弘化,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一带七岁以上男女都会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道绰常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称之"西河禅师"。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为长孙皇后祈福消灾。贞观十九年(645年),道淖在玄中寺圆寂。道绰之后,继承和弘扬净土宗的名僧是善导(613一687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善导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改信净土法门,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圆寂后,他才回长安传播净土教义。后日本遣唐僧把净土宗带回日本,现日本净土宗尊善导为净土宗创始人。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同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然而,在宋哲宗赵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两次大火,烧毁大半,分别由主持道珍、元钊主持修复。金末,寺院再度毁于兵火。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寺宇复兴且臻达极巅,不仅广有土地、山林,而且下院多达40余处,远及华北各省,名声之大,无以复加。太宗后乃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长达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惠信弟子广安做了太原路都僧录。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不仅寺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 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
玄中寺的原存建筑,除建于明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楼门外,其余都已毁弃。现存者均为清代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寺庙依山迭起,隐在丛山绝壁之间,殿宇辉煌,楼阁宏伟,寺外清泉翠柏,院内毛竹青育,景象万千。正如玄中寺大殿极联所写:梵境入幽玄,端坐莲台,妙法千秋光禹甸;慈云遍广宇,流传中土,风涛万里到扶桑。
寺内现存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墓塔亭阁式,单层石结构。墓塔取为四方形,塔基座为四方形莲花座,座上为四方形须弥座式的金刚宝座。束腰三面刻莲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组仰莲花托着冀角如飞的塔顶,是按中国古代建筑四阿顶的传统形式设计。塔顶上部向内收四层叠涩,其上又托着一组秀丽挺拔的卷叶。塔刹部分由三组莲花图案组成,上托一颗摩尼宝珠。全塔共108瓣莲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烦恼,得百八之昧。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径1.50米。
佛像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并有宋铸铁弥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为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北魏造像残碑上刻佛像,供养人与铭文。铭文为:"大代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对研究宋代铸造工艺也有所帮助。
日佛寻根
净土宗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简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1亿多国民中大约有8000万人信仰佛教,而在8000万信仰者中又有4700万人信奉净土宗或者净土真宗。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是不争的史实,而净土宗的传入缘于中国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说:高仓天皇安元元年(中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思想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因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之祖,并视三位祖师创办、驻锡、主持之玄中寺为其祖庭,但长期以来玄中寺何在却成为不解之谜。20世纪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学者常盘大定博士历尽艰辛,多方考证,终于找到祖庭--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里的玄中寺。
1983年3月,日本佛教净土宗菅原长老的部分遗骨安放在玄中寺,谱写了中日友好往来的又一佳话。菅原惠庆长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42年,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封锁,从日本东京来到玄中寺,参加昙鸾大师1400年的纪念法会,并将玄中寺的枣带回东京运行寺种植,将寺改为"枣寺",列为玄中寺的下院。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中国在日殉难烈士遗骨护送团"。在唤起日本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反省,促进日中和平友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10月,菅原长老应邀来参加玄中寺开光法会,受到中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这是战后日本佛教界的第一个友好访华使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菅原长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谒祖庭,并取"玄中寺"三字分别为其三个孙女命名。1964年7月来寺时还在祖堂前树下埋下落齿。
日本菅原惠庆长老墓塔与原玄中寺住持象离和尚墓塔都建在寺院东侧的山坡上,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中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当地政府对寺内的殿堂、佛像和文物进行保护,并且从1954年起,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师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碑廊、东峰白塔等建筑。近些年来,玄中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住持明达法师带领僧人管理寺庙,进行了整修,使寺貌为之一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拜、游览。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