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青州】驼山

(2017-08-06 17:26:12)
标签:

山东青州驼山

驼山石窟摩崖造像群

驼山石窟第一窟

驼山昊天宫

武则天与大云经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东南约四公里处的王家庄西南,有山曰驼山。其主峰东南侧为悬崖峭壁,夏秋两季常云遮雾绕,号称我国东部第一窟的驼山石窟和摩崖造像群就在这里。石窟是古代一种就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内奉佛像且饰有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而摩崖则是将文字、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唐时称为驼山寺有五窟和一个摩崖造像,共有大小造像638尊,由南而北称一窟、二窟,规模小,摩崖造像在其北;三窟最大;四、五窟介于中间。年代上划分,一窟初唐至盛唐;二窟隋;三窟北周至隋;四窟隋至唐;五窟北齐;摩崖造像隋唐两代开凿。 驼山石窟于1988年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青州】驼山
驼山风景秀丽,松柏葱郁,为古青州八景之一。 
【山东·青州】驼山
驼山石窟和摩崖造像中,隋代造像占有一定比重。隋文帝在位时,曾大力提倡佛教,无奈国祚奇短,三十八年时间注定存世的单独开凿的石窟数量不会多,品相完好就更加难得。驼山石窟隋朝造像集中且雕刻精美,说明隋朝佛教在青州地区极为兴盛。驼山石窟,从北齐开凿,到唐中期基本结束,二百年左右时间里驼山寺大盛后渐衰。至元代,驼山因兴建的昊天宫一直以道教名山名闻天下八百余年。元朝的佛道之争,驼山的佛教造像一定会受到波及,所幸的是驼山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这与我国特有的佛道共存现象相关,更与青州当地人们自觉保护分不开。“文革”期间,居住在山下的村民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日夜在山上巡逻,使这批佛教造像完璧至今。 
【山东·青州】驼山
 明代福建大才子谢肇淛(音浙)性好山水,壮年在山东为官,足迹几乎踏遍山东。他有首《登岱》气度不凡:独立苍茫黯自愁,天边落木正缝秋。片云长自依孤阙,一气谁能辨九州。马向吴门摇疋练,蜃从沧海起层楼。山河指点东南尽,咫尺应向万里游。同样,他的《游驼山》也很有霸气:不厌驼山路,千峰列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我最欣赏的还是他那首《宿吴山楼》:佛火明还暗,羁魂梦复惊。秋风一夜起,落叶与窗平。
 现在登驼山有登山石阶直达山顶。山腰有望佛台,于台上望东南方,可见由山体曲线天形成的巨佛,见上图。五官清晰端正,面容安祥,口、鼻、下颏、喉节尤为逼真传神。当鱼得知有专家考证这是南北朝时期人为雕琢的,顿时兴趣索然。
【山东·青州】驼山
驼山海拔408米。始登山处的山前石壁上,有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篆刻的楷书“驼山”二字。 
【山东·青州】驼山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具备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时代的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特点,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的史料。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第一窟方形平顶三面有坛基,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有资料介绍说此窟为二次开凿,所以会有四位菩萨。主尊佛鼻子缺损,不知何时何人所为。有资料介绍主佛形象是武则天。这让鱼一下子想到《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初元年,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又《薛怀义传》:“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坐讲说。”也就是武则天想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手下人附会出《大云经》言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凡。于是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年号为天授。后世很多学者称《大云经》为伪造的,王国维、陈寅恪考证《大云经》并非伪造。后凉昙无谶所译《大方等大云经》简称《大云经》与敦煌石室内发现的《大云经疏》残卷,几乎完全吻合。《大云经》和《大般涅盘经》都出自天竺,经由于阗传入汉地,并非国人伪造。向武则天献上《大云经》的薛怀义不过是依据旧译,附以新疏,借此阐发新义。因此武则天颁布的《大云经》,既非重译,更非伪造。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再次仔细看图片,真的是二次开凿。最外面的力士和菩萨不同程度损毁。洞窟顶部也有痕迹。只是无法验证主佛形象到底是不是武则天。
【山东·青州】驼山
这一窟的造像题材十分丰富,有托举宝塔的飞天、护法天中的另一类造像:怪兽、供养人像等,还有一处题记,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长安二年(702年)的题记,也就是武则天正式称帝的第12年。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二窟为方形平顶,三面有坛基。 正面刻一佛二胁侍菩萨,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阿弥陀佛结跏跌坐,螺形发髻,面相圆润,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绘出田相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两胁侍菩萨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带微笑,冠带长长的垂至肩部,颈部戴连珠状的项链,帔帛下垂于胸腹间,然后上卷至肘部,身前极细致的璎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长裙曳地,正中有宽博的裙带垂下。这样的衣纹和图案,为隋代菩萨造像装饰的一般特征。(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极富威慑色彩。尤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供养人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扎皮带,带上刻连珠形图案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形象。这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对于第三窟的造像,梁思成先生如是说:“驼山造像极为宏大,……其物形之美及情性,不免受过大之累,不得表现,殆玉函亦不如。其对于体形,全身各部,如手足头颈,似乱物堆成,毫无机性之结合。……” (《中国雕塑史》) 
【山东·青州】驼山
 鱼在观大佛时,恰逢一青州本地帅哥也来谒佛。和小伙表达梁思成所诟病的大佛头大颈粗,身材比例问题时。小伙笑了。他说从小看大佛长大,没觉得哪里不好。他注视着大佛的面庞说,大佛双眼微闭,我这个角度看,神情凝重,说过略微侧了下身,又说,我只要稍稍动下身子,就如同磕头跪拜久了,乏了,动一下时,你会发现大佛嘴角一扬,冲你微笑。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小伙子领着鱼和先生一起看了另外几个窟,他说以前没有栅栏、也没有围挡,他摸过这里的每一尊佛像。小伙子的眼神清澈,笑容质朴。几番攀谈下来,鱼知道小伙子并不确切知道每尊佛像寓意,可他打心底里觉得这些佛像如亲人般亲切,这就够了!
【山东·青州】驼山
四窟佛像西方三圣。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势,坐于与佛窟同宽的金刚座上。双脚踩地。这一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看到两侧菩萨像中细致的缨络联接在其胸前一个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别垂到腿部。我们从胸前兽头形的环饰来看,这一窟造像是隋朝时开凿。 窟门两旁刻力士。  北壁有供养人。供养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种类。他刻画的是,对建寺或开窟提供净财、善财的人。在主佛像右上方这一小龛中,有一对夫妻的供养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于左肋侍菩萨的左下方,双手合十。妻子跪于右肋侍菩萨的右下方,双手托有供养品。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这处摩崖造像,共有七组、十五尊像。整体方位,正对巨佛。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最南面一窟,凿于北齐,是与巨佛同时开凿的。在驼山与云门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没有面对巨佛。头像后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椭圆形光背。这尊佛像光背的中间位置,围绕佛像头部,刻有一周莲花瓣。莲花是佛家的法物。莲花的运用,带有赞美和供养的意思。在光背中刻制出莲花,还有一层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现。驼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莲花的,唯有这一处。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时,窟内容不下许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与巨佛同时完工。(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第五窟为小型窟,刻一佛二胁侍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面庞呈椭圆型,五官残缺,后有圆型头光。内饰莲花。主尊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衣纹比较简洁流畅。两胁侍菩萨面部残缺,头戴高冠,宝缯飘然下垂,颈饰项圈;身材修长而富有曲线变化;其服饰华丽,身着披帛,长裙曳地,外饰精美的璎珞。此窟虽没有准确纪年,但从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来看,与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隋代造像极为相似,故应为隋代的遗物。(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昊天宫以它的众多碑刻而知名。虽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尚有120余方,被称为青州驼山碑林。这些碑刻,多数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献,但也有历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记,记录了昊天宫的历史变迁和昔日辉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名人胡宗宪所立《重修昊天宫记》、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记》等碑。驼山碑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驼山的重要文化景观。 
   “昊天宫”门外有碑亭两座,碑柱上书:“灵威赫福有报”、 “善恶必报天心自古无私”。“拔苔扶石遥遥人带晓风来”。(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昊天宫在历史上几修几毁。1986年政府出资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使昊天宫旧貌重现。 
【山东·青州】驼山

【山东·青州】驼山
院内南侧,有两眼深池,名日天泉。池边耸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镂刻着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写的天泉两个大字。这是当时青州知府杜思游驼山来到这里,视之清澈透明,饮之甘甜如饴,遂立碑纪念。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曾任青州知府十余年,在任期间为官清廉,爱护百姓,政绩斐然。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山东·青州】驼山
元重建昊天宫碑与元大德六年(1302年 降御香碑均为元代所立。为全真弟子孟道和等人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重修昊天宫时所立。玉皇殿为宫内主体建筑,木石结构,雕梁画柱,殿内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山东·青州】驼山
补记
鱼江南行记游迄此篇为止共发了六十八集,加上草稿箱内五篇,凡七十三篇。沉甸甸的。可以说鱼的每一集都是竭力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呈现给朋友们。瑕疵一定会有,纰漏更是无法避免。鱼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想成为百科全书。那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陶醉,更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虚伪欺骗。鱼的知识盲点很多,记游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提高过程,也是自我扫盲过程。可还是会留下,还是会不断制造出新的盲点。对于这,鱼一点都不担心、过虑。我很享受自己拔高自己的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把每一篇博文尽自己所能写到最好,是我一贯追求。从来就没奢望每个来我博园的访客朋友们都能认真阅读,都能提出中肯的意见或者把自己的真实看法留在评论中。鱼很清楚每个访客的目的,并庆幸从写博以来,遇到了几位知己。我们之间是那种淡淡交往,却彼此真诚。没有索取,不求回报,更没有理所当然。可只要你一发博文,ta会适时出现,为你叫好,为你指摘问题所在。我们都是行者,颓废点说是过客,相约一起走,不期而遇同行,能行多远不知,能走多久不想。彼此守望,静默祝福。这就是鱼今天特别想说的话。博海茫茫,同舟珍惜,分袂祈福。恰如茉莉,难忘其香,永怀其姿。
【山东·青州】驼山

有关链接:
驼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城区西南方向,因山形似驼而得名。山上风景秀丽,松柏葱郁,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驼岭千寻”。驼山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这里不仅保留着为数众多的历代题刻、碑碣和价值极高的古代建筑,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我国东部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
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约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造像题材,按其形象和铭文的记载,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几类:一是西方三圣像;二是释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观世音菩萨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养人像,是出钱造像的人为自己或为其亲人刻出的供养像。
驼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共有四个窟,即第二、三、四、五窟。另外,在第五窟北面的摩崖造像中也有隋朝的造像。
第 一、四窟均为唐代作品。第1窟高1.9米,宽2.3米,深 4.1米。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萨、二胁侍、二力士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丰满,颈佩莲花瓣项圈,身着轻薄质地的袈裟。菩萨高发髻,面相丰满而秀美,颈下璎珞,手臂佩钏,袒上身,胸部丰满,斜披帛带,右手持鲜花,体态呈曲线,立于莲座上,显示出盛唐造像的风格。窟左右侧有 4个小龛,造像间有3处题记,一为长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贞“谨施净财于驼山寺敬造石佛像”;一为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一为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像。这些题记提供了第 1窟开凿的准确年代。葬窟为空窟,平面呈“L”字形,门高1.7米、宽1.5米。各窟前原有出厦建筑,现已无存。
第二、五窟开凿时间晚于第3窟。第2窟高4米,宽3米,深3.5米,基座仅0.1米。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宽1米,深0.8米,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窟壁有10佛像。这 2窟造像风格相同,造像面部较为丰满,颈部有横线。本尊着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状。二胁侍头戴高冠,冠侧出较大的宝缯,颈佩连珠状项环,长裙拽地。刻于窟门的二力士,手举短剑,形象勇猛。雕像中有头戴小圆帽,身着翻领大衣,腰束宽带,脚穿软底尖头皮靴的西域人形象。这些形象与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萨装饰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圆润,彩绘颜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点。 
驼山第二窟为中型窟,正面刻一佛二胁侍菩萨,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阿弥陀佛结跏跌坐,螺形发髻,面相圆润,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绘出田相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两胁侍菩萨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带微笑,冠带长长的垂至肩部,颈部戴连珠状的项链,帔帛下垂于胸腹间,然后上卷至肘部,身前极细致的璎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长裙曳地,正中有宽博的裙带垂下。这样的衣纹和图案,为隋代菩萨造像装饰的一般特征。此窟东壁有一供养人像,着翻领,窄袖的大衣,无开胯,腰间有扣,扣下束带,带上刻连珠形图案,足着尖头皮靴。此为一胡人形象。说明当时青州一带有胡人在此活动。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手执兵器,怒目圆睁,极富威慑色彩。
驼山第三窟为一佛二菩萨像和341尊千佛像。驼山石窟中第三窟开凿年代最早,属北周末年。高7.5米,宽4.5米,深6米,基坛高1.2米,尖拱形顶。主体造像为本尊及二胁侍, 并有千佛像。本尊面容清秀,颈无横线,着褒衣博带大衣,结跏趺坐。二菩萨头戴高冠,冠带下垂,面目清秀,颈佩如意状项圈,长裙拽地,璎珞较为简单。千佛像由小龛组成,每龛1~3尊,龛旁有造像人题名。造像雕刻刀法为平刀直切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坛基上有 6处题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名,证明该窟的开凿时间为北周末年。 
正中为阿弥陀佛,它高约6米,是山东省现存最大的佛像。结跏趺坐,面相圆润,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细长,双目微闭,目光下敛,带有沉思的神情,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上有红色彩绘。手施无畏与愿印。在坛基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据《隋书》卷47《韦世康传》记载:“世康从父弟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任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高祖为丞相,以平尉迟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谥曰静”。由此可知,这个大像的开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迟迥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为平桑公,做青、荆二州总管的韦操。
驼山第四窟为小型窟。造像头部残缺。主尊为倚坐像,手施无畏与愿印,造像表面风化严重。菩萨像已无法看出究竟着什么样的宝冠,仅可看到宝冠飘下的宝缯。由肩部垂下的披帛,上卷至肘部,衬托着雕刻精美的璎珞。璎珞在胸前联结于一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垂至上腿部。下裙已不像二、三窟菩萨那样宽博。这样的风格,虽然仍具有隋朝菩萨的许多特点,但胸前兽头形的环饰和没有下垂的裙带,以及腰部稍有曲线的样子,又具有了初唐菩萨的某些特点。
在驼山石窟中,第五窟为小型窟,刻一佛二胁侍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面庞呈椭圆型,五官残缺,后有圆型头光。内饰莲花。主尊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衣纹比较简洁流畅。两胁侍菩萨面部残缺,头戴高冠,宝缯飘然下垂,颈饰项圈;身材修长而富有曲线变化;其服饰华丽,身着披帛,长裙曳地,外饰精美的璎珞。此窟虽没有准确纪年,但从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来看,与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隋代造像极为相似,故应为隋代的遗物。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在我国历史上仅仅存在38年,虽然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但因时间太短而单独开凿的石窟数量极少。而驼山石窟中,隋朝造像占了一大部分,而且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这充分说明,隋朝时期,佛教在青州地区是极为兴盛的。
驼山第一窟为小型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该窟本尊像面型丰满,颈佩莲花瓣项链,臂带钏,胸部突出,身穿极轻薄的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这尊造像身材健美而匀称,面容温柔而慈祥,具有女性的特征。该窟中的菩萨像雕刻得尤为生动:头部饰高发髻,面相丰满圆润,项链复杂华丽垂至胸前,上身袒露,披帛由左肩斜垂,在上身缠绕飘然下落。长裙轻薄紧贴腿上,腰间裹以袜肚。它所表现出的丰满的面相,欹斜有曲线的身材,出水式的下裙等。都是唐代社会中流行美的特征。该窟两壁上有三处小龛造像,其中有“长安二季尹思贞”造像题记,“长安三季李怀膺造弥陀像”题记,和“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题记。
驼山石窟,从北周开始开凿,到唐代中期完成,历时近二百年时间。这期间,当地的劳动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元朝时由于佛道之争,驼山曾一度为道家所占据,使造像略有破坏。“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些佛教艺术珍品,居住在山下的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日夜在山上巡逻。使这些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了一场浩劫。1988年,驼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