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2017-06-27 19:52:24)
标签:

镇江西津渡

昭关石塔

镇江英国领事馆

南京条约

西津渡诗词选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游遍江浙沪,必看西津渡!”
蒜山、西津渡,相隔百米。曾经的渡口、现在的老街,丈量仅一公里。这里不仅有:辙痕斑驳的青石板,飞阁流丹的古民居,层峦叠翠的山景。更有:唐代的渡口客栈,宋代的观音洞,元代的昭关石塔,明代的铁柱宫遗址,清代的英国领事馆,以及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救生博物馆”,发生在民国时期、纪念1925年由共产党组织领导、揭开大革命序幕的“五卅演讲厅”等。真可谓“唐宋元明清民国,一路看到今”。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西津古渡曾经是出海口,镇江到扬州的江面宽达40余里。汉代时,这里已经是天然港湾,长江入海处重要渡口,军事要塞,漕运咽喉。汉代因山得名称蒜山渡,唐代称金陵渡,宋代称西津渡。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敕穿江南运河,自京口至余杭”,西津渡便成了长江与大运河的航运枢纽。素有“长江锁钥”、“吴楚要津”、“九省粮道”之称。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西津古街是由蒜山(今称银山)峭壁临江开凿而成的栈道。传说3200多年前商周泰伯三次从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奔波到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即历史记载的“泰伯奔吴”,就是途径西津渡到达梅里的。临街的昭关过街石塔下,碑刻《重修昭关石塔记》记载:“昭关乃自古逻守之地,旧有子胥血泪石,相传为伍员橐出关处也。”经推算已时有2500年。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三国时,东吴曾在古蒜山驻扎水师。《太平寰宇记》记载:“蒜山,陆龟蒙题曰算山,周瑜、武侯议拒曹操谋算于此”。过街石塔碑刻记载:“又传为三国时,东吴雄师获捷赤壁,凯旋而还时,曾唱韦昭《伐鸟林曲》,入此关。”据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两次策马至广陵(扬州),望大江阔漫,“甚惮,遂退军”。又载,孙策南下取江南,时自称“东吴德王”严白虎聚寇,分布于西津渡口,程普与战,严大败。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东晋隆安五年,孙恩“战士十余万,楼船千余艘”“鼓噪登蒜山”,刘裕率八千“北府兵”“奔袭破击之”,创下了中国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隋开皇九年,隋大举灭陈,在西津渡渡运。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唐将田神功在蒜山的战斗,率兵平叛了江淮都统刘展的叛乱宋将韩世忠军队与金兵在金山、西津渡一带的战斗;元将阿塔海设伏兵于西津渡与扬州宋军的战斗。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清顺治年间,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在蒜山战败清提督管效忠步兵,攻克镇江;1842年,清军刘允孝率部从西津渡渡江,并驻军银山门,抗击英军。当英舰占据西津渡江面时,镇江军民从蒜山脚下趁着风势放出“几只装满柴草的中国船,忽然烧起来,冲向英舰……。”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定,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银山门成为英国租界。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清军都在西津渡扎营,展开拉锯战,经历了多次战斗。(有关西津渡历史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西津古渡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赞美篇章。《西津渡诗词选》一书中齐集了160多位作者诵誉古渡的诗篇。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游蒜山,随行的右光禄大夫、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颜廷之作诗:《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将蒜山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岩险去汉宇,襟卫徙吴京。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睿思缠故里,巡驾币旧坰。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空食波廊肆,反税事岩耕。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最著名吟咏西津渡的诗篇要数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唐·许浑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
水接三湘暮,山通五岭春。伤离与怀旧,明日白头人。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唐·许浑
尊前万里愁,楚塞与皇州。云识潇湘雨,风知鄠杜秋。 
潮平犹倚棹,月上更登楼。他日沧浪水,渔歌对白头。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扬子津望京口》 唐·孟浩然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扬子津又名扬子,是扬州城南20多里长江边的一个渡口,隋唐时期已成为一个小镇。自唐以后,瓜洲渐与北岸相接,扬子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被瓜洲渡所取代,远离江岸的扬子津,也更名为扬子桥,现扬子桥在扬州城南三汊河旁。)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京口怀古》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分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泊船瓜州》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京口即事》北宋·范仲淹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新。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南徐好·瓮城》北宋·释仲殊
南徐好,鼓角乱云中。金地浮山星两点,铁城横锁瓮三重。开国旧夸雄。
春过后,佳气荡晴空。绿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京口·怀古》北宋·释仲殊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北宋·苏轼
奇逸多闻老敬通,何人慷慨解怜翁。十年簿领催衰白,一笑江山发醉红。
闻道赋诗临北固,未应举扇向西风。叩头莫唤无家客,归扫岷峨一亩宫。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少年游·润州作》北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一斛珠·离京口作》北宋·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西津渡》·宋伯
掀天雪浪镇三边,亿万王师未必然。可惜大江如旧日,苦无人着祖生鞭。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南徐怀古呈吴履斋》南宋·曹邍(音原)
匹马来逢塞草秋,淮云一片隔神州。黄昏灯火西津渡,白昼风烟北固楼。
犹有断碑和晋宋,谁将遗石问孙刘。天荒地老英雄尽,落日长江万古愁。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过京口》元·王冕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过客放船忘险阻,何人击棹问英雄? 
白云渺渺生秋树,黄叶萧萧落晚风。铁瓮城头一登眺,天南天北思无穷。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瓜洲》元·陈孚
烟际系孤舟,芦花满棹秋。江空双雁逈,天阔一星流。
急鼓西津渡,残灯北固楼。商人茅店下,沽酒话扬州。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商调·梧叶儿·惠山寺》元·无名氏
风云西津渡,江山北固楼,先得海门秋。手掌里金山寺,脚跟下铁瓮州。翻滚滚水东流,一线系三江夏口。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丙戌岁归赴京师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明·刘基
疲马怀空枥,征衣怯路尘。那堪远游子,复送欲归人?
月满西津渡,花明北固春。论文应有日,话别莫悲辛。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满江红·蒜山怀古》清·吴伟业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貍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履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渡江有怀》清·秦瀛
江云漠漠生,遥指西津渡。故人昨夜别,何处还相遇。打桨入寒潮,月上芜城树。
 
《瓜州渡江》清·王士祯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冬日凌江阁同舸斋司马暨门人郭厚庵兰池作》清·王文治
无心逢旧侣,信足到江边。冬日晴兼暖,楼头水似天。
霜融山色里,风淡夕阳前。笑问同游者,吾衰甚去年?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扬州》清·赵翼
西津又唤渡江舟,直似鸣钟夜不休。白雪满头花满眼,一年两度到扬州。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折杨柳歌词》清·张曾
折柳赠郎鞭,郎如柳絮飞。柳枝憔悴日,青眼盼郎归。
相送西津日,秋风离别久。欲知妾憔悴,只看离亭柳。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蒜山渡口送别》清·潘恭寿
山寺梅开明月楼,春风江上木兰舟。前宵欢宴今宵别,不为多情也白头。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秋水邀野云姪分韻》清·鲍之兰
海色遥空碧,苍茫万里秋。夕阳孤棹去,寒雨一鸥浮。
南浦春天梦,西津晚笛愁。无情是江水,日夜不囘头。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唐诗三百首》录有杜秋娘一首诗《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唐代才女,祖籍润州。善歌《金缕衣》曲。据说乡人为纪念她,在西津渡一座小石山下塑了她像。秋娘姿态婀娜伫立一池碧水当中,若有所思,旁有京江亭,亭上有副楹联:“唐室无辜遗才女,京江千载念斯人”。 1)再见江南·【江苏·镇江】西津渡--江南第一渡
 
各位朋友,看到这里鱼要问:哪位诗人的哪篇诗作让你感慨万千呢?
一座城千首诗,千载史一脉传。
感谢各位友人和鱼一起怀古抒情,下期镇江博物馆开始为默片。鱼累了,不想多语。
 
有关链接:
西津渡古街区因渡而生,又因渡而闻名于世。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秘书长杰瑞.柯林先生,参观古渡救生会时,他惊叹不已地说:“中国的西津渡并不只呈现一个阶段的水上救捞史,而是将1700年以来中国水上救助的各个阶段都作了呈现,人们能从中看到一部比较完整的水上救助史。”“今后,我会向世界各国的救助人士,以及所到国家的民众宣传,中国江苏镇江,有个叫西津渡的地方,是个人道主义事业发扬传承的地方。”国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说:“镇江救生会遗址如同一部历史教课书,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国粹,成为民族的脊梁,也是国际救助史上的丰碑。”西津渡文史研究专家张峥嵘自豪地说:“西津渡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是现代海事救生组织的鼻祖。”西津渡古街区承载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汇聚成我国独特的文化——津渡文化。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西津渡护单位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领事住宅由东、西两楼组合而成。西楼三层,东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两楼檐高9米,用通道连接,屋面铺钢质黑色大波瓦,上面设有老虎窗。青砖墙壁,勾白色灯草缝,外面的门窗上下用红砖做装饰腰线,正面大跨度门窗上有弧形红砖拱券,在拱角处设两根圆形石立柱,起支撑和装饰作用。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救生会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昭关石塔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荼罗,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荼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观音洞
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娴静而安详。观音像两侧是已故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法师的手迹:二水汇流慈航普渡江宽当有岸;一洞钟灵悲心慧眼法行自无边。在观音洞的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在离观音洞不远的地方,有紫阳洞和铁柱宫遗址两处道教胜迹。紫阳洞是因为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张紫阳真人曾在此居住,后人在这里供奉他,取名紫阳洞。铁柱宫又称为铁柱行宫,因供奉两晋道教明派“许祖”许逊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发现洞内石凿像台、供台平台、烧香池以及历代入洞台坡、道路遗迹,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遗物。更令人称奇的是,出土文物中还有围棋子、骨牌等娱乐用品,骨牌上还刻有钟鼎香案图案。

待渡亭
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

超岸寺
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为当时的大码头。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当年康熙皇帝南巡,登上西津渡码头后也曾在这里驻足休憩。 超岸寺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咸丰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现在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
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现在这里是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

蒜山
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围绕着这座蒜山,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流传千古的战事。东晋隆安五年(401),五斗米道首领孙恩起义,数万兵马占领蒜山。后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率兵八千与孙恩在此展开了鏖战。南唐时,烈祖李升发驻守镇江之兵渡江平息了广陵之乱,从而取得了南唐的天下。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激励士气,兵困十万金兵于镇江城西黄天荡,差点活捉了金兵统帅金兀术。公元1275年,元朝军队由瓜洲渡江南下西津渡,击溃驻防宋军后直取南宋王朝。公元1658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师北伐,一举攻占了镇江进而渡江轻取瓜洲,震动了大清帝国的江山。西津渡就是这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的见证人。
除此之外,发生在西津渡一带的小规模战事举不胜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西津渡无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