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问道镇江之金山曾经的“江南诸胜之最”·春天里游江南
标签:
镇江金山金山寺·江天禅寺苏轼与金山王安石与金山文宗阁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镇江三山,鱼以为金山最弱。金山原本江心一朵水芙蓉,清朝末期成了长江南岸上一株木芙蓉。这一变化使金山的自然风光打了折扣,也使得与其伴生的传奇逸闻缺失了籍以凭吊所在。唐诗宋词中传颂的金山就像豆蔻少女终成耄耋老妪,只能回味。


金山不大,山高40多米,周长500多米。是镇江三山中最小巧的。由于长江流向变动因素,金山北岸的瓜洲一直受到冲击。据资料清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加上不断淤积的泥沙,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山。
寻第一泉,要走三百米左右的栈桥,连同走百花洲至云根岛的距离,步行少说也走了七八百米。
云根岛在鱼眼中就是一块水中隆起,陆地上的土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建筑垃圾堆出的人造景观。云根岛大名鼎鼎是因为有郭璞墓,鱼急吼吼地满岛寻找,只有一亭临水,上下木梯。不甘心间,鱼转了又转。寻第一泉原路返回时,鱼又转上一圈。


云根岛在鱼眼中就是一块水中隆起,陆地上的土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建筑垃圾堆出的人造景观。云根岛大名鼎鼎是因为有郭璞墓,鱼急吼吼地满岛寻找,只有一亭临水,上下木梯。不甘心间,鱼转了又转。寻第一泉原路返回时,鱼又转上一圈。

郭璞,风水鼻祖。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人士(276-324)。其人“周识博物,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爻象谶纬,安墓卜宅,莫不穷微,善测人鬼之情况”。著《葬书》即《葬经》。
由云根岛返回,沿塔影湖西行,过九曲桥,望倚湖矗立的“芙蓉楼”照水。重檐歇山顶的芙蓉楼隔湖相对庄重秀美。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两首《芙蓉楼送辛渐》使芙蓉楼一跃成为文人登高远眺、叙情话别、喝酒品茶、吟唱作画所在。金山公园这座芙蓉楼建于1992年。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回廓将它们曲折相连。王昌龄的第一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被广为传唱。第二首: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有些默默无闻。


清刘名芳编《金山志》中有,“郭公墓,在山之西石簰山(云根山)。”山西人到江南来,曾在镇江府任职的元代诗人萨都刺在其《金山》一诗:“当年郭璞因何事,来葬江心作浪传?”表示过疑惑。鱼倒觉得不难理解,东晋南迁,北人南下。多好解释。堪舆大师郭璞定是认定金山风水奇佳,也就是有些资料中记载是图慕镇江金山脚下这条“大水龙”,才嘱咐儿子郭骜“我卒,可葬于金山脚下。”
有关金山的郭璞墓,历代都有记述。在镇江做过通判的宋代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载,云根岛在江中突起的地方,它不与金山相连,老百姓所说的郭璞墓,就在这云根岛上。宋代另一位诗人刘克庄在《郭璞墓》诗中说:先生精风水,卜穴未应疏。因捋虎须死,还寻鱼腹居。如何师鬼谷,却去友灵胥。此理凭谁诘,人方宝《葬书》。
明代日本使臣中心叟写过一首《吊郭璞墓》诗,“遗音寂寂锁龙门,此日青囊竟不闻,水底有天行日月,墓前无地拜儿孙。”可知郭璞葬处情况。我们现在知道的郭璞墓墓址,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按御史、曾任顺天府尹的黄吉士,到瓜州检阅水师之余,来金山凭吊郭璞时所筑。并为郭璞立了块墓碑,上刻“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据说此碑至今尚存。可是鱼在云根岛没有找到。
传闻说郭璞墓从未被水淹没过。清刘名芳编《金山志》载,“虽江水泛滥,不没。”宋张蕴《金山诗》,“江心台殿渺空云,夜月鱼龙影不分,八十老僧相引说,潮痕不上郭公坟。”也有同样描述。
《晋书》记郭璞之死是反对王敦造反,被处死。王敦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女婿,一直有意纂逆自立。也是一位奇人,竟然在病重濒死前,对朝廷发难。
郭璞不赞成,还说了些令王敦痛下杀手的话。奇就奇在郭璞竟然准确地算出自己的死法、死期,并提前料理了自己的后事。这一年郭璞49岁。
郭璞一生还有一次精准的占卦,让后人惊讶不已。据《资治通鉴·
陈纪十》(第176卷)载,公元588年,隋兵临江,高颎(即炯)谓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曰:“今兹大举,江东必可克乎?”道衡曰:“克之。尝闻郭璞有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从琅玡王司马睿于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据江东另立始,历宋、齐、梁、陈四朝,至隋于公元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凡282年。比郭璞所言提前了18年。
郭璞占卜神奇!
想着郭璞间,鱼和先生已到了天下第一泉--中泠泉。世人皆知用“天下第一泉”沏茶,茶汤澄澈,甘醇清例,沁人心脾。据说把中泠泉的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二三分而不溢出。高品质的水质加上“盈杯不溢”也是唐代诗人、八分书大家刘伯刍把此泉评为“天下第一”的缘由。中泠泉原在江心,自金山与陆地相连后,泉址也到了岸上,因水势曲折将水流分为三泠(即南泠、中泠、北泠),天下第一泉泉水位于中间一个水曲之下,也叫“中泠泉”。又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又称“南泠泉”。泉水绿如翡翠,泉眼四周砌石栏成方池,池壁中刻有光绪十六年间被外放到镇江任知府王仁堪书的“天下第一泉”。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勤奋好学,同治九年(1870)二十二岁时中了举人。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殿试状元。授殿撰,曾任山西学政、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善设色花卉。书宗欧、褚,名称一时,卒年四十五。
王仁堪文章、书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润。初期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爱重。光绪十三年(1887)奉旨在上书房行走,多次外放学政。光绪六年(1880)冬,任山西学政时,整饬学风,严禁学官生员吸鸦片。十一年(1885)任贵州乡试副考官,取才甚严。十二年(1886)秋,充教习庶吉士,徐世昌(后来民国初任大总统)就是他这时的学生。十五年(1889)五月,又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提拔了不少好人才,梁启超(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即出其门下。


光绪五年(1879),中俄交换条约,出使大臣崇厚屈服于沙俄的压力,居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新科状元王仁堪便与前科状元曹鸿勋等联名上疏,"请斩崇厚以谢国人"。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庆祝自己明年的寿辰大典,挪用建海军的巨款,拟建颐和园大工程。这时,各省发生大水灾,京城地震,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到了十二月,北京太和门又发生火灾。王仁堪借机上书切谏,不要修建这样豪华的大花园,慈禧太后不悦。加上当时在朝的清流党内部又互相倾轧,王仁堪便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被外放了,出任江苏镇江府知府。
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王仁堪在镇江上任不几天,便发生了丹阳教案。起因是当地人发现在洋人的天主教堂内有死婴七十多具。动起公愤,焚毁了教堂。王仁堪决定,由地方当局赔偿教堂的损失,不追究焚毁的责任。这一处理,达到了和平解决外事纠纷,保全了国体,保护了人民。同时,他还在丹阳、丹徒两县,振兴农田水利,开塘二千三百多个,建沟、渠、闸、坝等一百多个。十八年(1892)遇到大旱灾,又奏请截留漕米五万斛,救济了二十余万饥民,并募款二十多万以办理各种救灾的善后,如捕蝗、牛赈、浚河、种树、积谷等,又将所收的捐款的收支数目,全部公布于众。另一方面命所属各县设立义塾,以普及民间教育。再创立保甲制度,加强地方治安管理。

光绪十九年(1893),奉调任苏州知府。当时来省任主考的殷如璋,路过苏州,会见当地官员,王仁堪在座,恰有一个已革职的中书周福清(即鲁迅的祖父)暗地遣人向殷送考试关节,殷见王仁堪是翰林前辈,又素以公正闻名,他不但不敢接受周福清的信,还把原信连来人一并送交给王仁堪审理。于是周福清受到法办。一时钻营舞弊行贿之风为之减杀。

王仁堪素有疝气疾,在艰巨棘手的镇江任上,就已经积劳病重,来苏州才三个月,接管新任,事更繁剧,疝气大作。十月十八日,赴宴回衙署后,腹大痛,医误以为寒疾,药用麝香又过多,服后,汗下如雨,至二十日殁,年仅四十五岁。王仁堪生前所作诗文,均由其子收入《王苏州遗书》,其中《惜阴赋》和《志不在温饱赋》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大小楷书法极佳,为世所珍,所作《千字文》帖,向为学书者的临摹范本。
(有关王仁堪介绍资料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江天禅寺,又称金山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祐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祐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驰名天下。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仪式。宋代以后流行全国,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法事活动,最少得7昼夜,多者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48人,多是上百人,十分隆重。宋朝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名僧佛印住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天下,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仰慕这里水陆道场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

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的水陆道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1500人。至治二年(1322年)又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水陆法会。正印《金山大会归堂》称:“金山大会,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可见,金山寺的水陆道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正由于金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历代对它都倍加关注。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任金山寺方丈。相国裴休的儿子出家后,也曾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元代皇帝在此举办水陆大会,赏赐甚丰。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皇帝赐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题字作诗,赠送藏经珍品。

金山寺主要传禅宗临济宗,与高旻寺、天宁寺、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明代周忱在《赠文海禅寺还金山序》中说道:“历代以来,僧伽攸聚者,常以于计;禅林老宿之欲倡其道者,常在于此,诚四方掸刹之冠。”金山寺历代高僧辈出,唐代有灵坦、法海;宋代有佛印、宝印;元代有应深、行端;明代有德全、正性、释澈;清代有起乐、明诠、观心、隐儒。近代有宗仰、太虚等。

“江天禅寺”的横匾,是清康熙帝亲笔题写。山门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金山寺的山门朝西,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

金山寺的大雄宝殿于1990年历时五年建成。新大雄宝殿保持了佛教 寺庙的建筑特色,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大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金山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大彻堂、三禁堂、玉鉴堂等。金山之巅还有清代建造的慈寿塔。
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也有较深的源缘。唐代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代有空海法师,宋代的荣西、觉心、成寻,元代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金山寺有关资料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金山寺还藏有众多的珍贵文物。如苏东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徵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鱼只在金山文化博览园内看到过金山图,还不能肯定是原迹。
金山文化色彩浓郁,唐代的张祜、李建勋、李绅、刘禹锡、韩垂、窦庠、罗隐、孙鲂等。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更是多次畅游金山。明代的唐寅,清代的缪彤等。他们的诗文书画为金山这个“江中一朵芙蓉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神宗熙事四年(1070年),苏东坡被调任杭州通判,途中路过镇江,游金山寺并留宿寺内,写下这首《游金山》。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东坡调任湖州赴任途中,经过金山时作诗《大风留金山两日》。到湖州上任三个月就发生了“乌台诗案”。反观此诗,是不是苏东坡有预感呢?!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天事久留童仆怪,次风聊得妻拿许,蜀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天事久留童仆怪,次风聊得妻拿许,蜀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
苏东坡与金山寺的佛印、宝觉、圆通、纶长老等法师交往甚密。金山寺妙高台是佛印在宋元佑年间凿岩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苏轼有诗《金山妙高台》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妙高台还发生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
建炎四年(1130)、金天会八年二月初,兀术未能追上宋高宗,率军焚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北还。行前,纵兵大掠,因满载卤掠辎重不能陆行,遂取道秀州(今浙江嘉兴)、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今江苏)沿运河而行。三月丁巳,金军至镇江(今江苏),为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所阻。韩世忠原先驻军秀州青龙镇、江湾(今上海境内)一带,闻兀术已赴平江,乃移师镇江以待。金兵至,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寺(今江苏镇江北焦山)。兀术欲过江,遣使通问,且约战期。两军交战数十回合,世忠妻和国夫人梁氏亲擂战鼓助阵,金兵终不得渡江。兀术遣使致词,愿归还在江南俘掠的财物人口,并增益以名马,均遭韩世忠拒绝。兀术只得率兵沿长江南岸西行,世忠率舰循江北岸并行,且战且走,最后把金兵堵在了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江边)。黄天荡是条死水港,金军多次突围,均未奏效。后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乃发军凿之,一夕开渠数十里。得以逃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仍不得过江。四月,福建人王某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平板,穴船板以棹桨,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的海舟庞大,无风不能动,可以火箭射败之。兀术依计而行,世忠军遂大败,退还镇江,兀术得以渡江北归。此战,韩世忠以八千兵抗拒金兵十万之众,阻击四十八日,虽败而使金军从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半壁江山得以保全。(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苏轼还写有一首七律回文诗《题金山寺》妙不可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白海南岛流放地遇赦回常州,路过镇江游金山,在金山寺见到一幅自己过去的画像,神伤间提笔写下:“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就是苏轼的绝笔诗作《自题金山画像》。
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孙鲂有首五律《题金山寺》曾一度以为绝唱。
万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诗中的张处士即是唐代诗人张祜。张祜曾写了首五言律诗《题润州金山寺》流传甚广,孙鲂作诗《题金山寺》有意与之抗衡。鱼以为各有惊人语。就全篇而言张祜更胜一筹。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法海还曾燃指一节,誓要重修金山寺。并终得正果。被尊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打坐的石洞里塑了尊法海像供奉。
在编写这篇博文时,鱼注意到除苏东坡十一次游金山外,王安石游金山的次数也很多。这在《王安石全集》中查找题咏润州的诗歌数量就可看出端倪。咏润州诗作有十多篇,其中有七篇是作于游金山时的。
《金山寺》:“忆昨狼狈初,只见石与土。荣华一朝尽,土埂空俯偻。”
其二“波澜荡沃乾坤大,气象包藏水石间。只有此中宜旷望,谁令天作海门山。”
其三“天日苍茫海气深,空来高处一登临。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
《金山》
“怪秘阴灵与护持,重丹复碧焕参差。沧江见底应无日,万丈孤根世不知。”
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
《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与公京口水云闲,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
世间投老断攀缘,忽忆东游已十年。但有当时京口月,与公随我故依然。
老於陈迹倦追攀,但见幽人数往还。忆我小诗成怅望,锺山只隔数重山。
曾宫凭风回,两岸闻锺声。百里见秋毫,构云有高营。化城若化出,仰攀日月行。像视大江奔,众山遥相迎。大江蟠镶根,旋流自成浪。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自。惜哉不得往,侧坐渺难望。拥掩难恕宥,意欲铲叠嶂。登临独无语,一望一怊怅。忽忆少年时,孤屿坐题诗。空怀焉能果,唯有故人知。
《金山寺》
招提凭高冈,四面断行旅。胜地犹在险,浮梁袅相拄。大江当我前,颭滟翠绡舞。通流与厨会,甘美胜牛乳。扣栏出鼋鼍,幽姿可时睹。夜深殿突兀,太微凝帝宇。壁立两崖对,迢迢隔云雨。天多剩得月,月落闻津鼓。夜风一何暄,大舶夹双橹。颠沉在须臾,我自檝迎汝。始知像教力,但度无所苦。忆昨狼狈初,只见石与土。荣华一朝尽,土梗空俯偻。人事随转烛,苍茫竟谁主。咄嗟檀施开,绣楹盘万础。高阁切星辰,新秋照牛女。汤休起我病,转上青天去。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我歌尔其聆,幽愤得一吐。谁言张处士,雄笔映千古。


金山顶峰的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见下图)
《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二首
北宋·王安石
摇摇北下随帆影,踽踽东来想足音。握手更知禅迫远,隔云灵鹫碧千寻。
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笑上方人事好,不知衰境两侵寻。
《游镇江登金山、焦山》明·唐寅
人间道路江南北,地上风波世古今;春日客途悲白发,给园兵燹废黄金。
金山文宗阁是以收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而闻名天下的皇家藏书楼。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六次南巡,每次都到镇江。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1779年,就在金山寺行宫的左边,建起了一座藏书楼文宗阁。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了“文宗阁”和“
江山水秀”的匾额,悬挂阁中。

“千古英华率全荟,江山秀丽与平分。”一个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地方,
一个可以与江山平分秀色的文化朝宗所在,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宗阁存世仅仅75年,然却开启了中国公共藏书楼和公共图书馆的先河。2011年文宗阁的恢复重建,不仅对传承祖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旅游业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有关文宗阁介绍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渡江》清· 缪彤
《水龙吟》宋·陈德武
问津扬子江头,滔滔潮汐东流去。六朝文物,千年陈迹,几更乌兔。天限东南,水流今古,地分吴楚。喜壮游千里,桑弧蓬矢,功名事、儒生语。翘首石头城北,簇楼台、远连芳树。雪销天气,澄江如练,碧峰无数。银瓮春回,金山钟晓,梦闲鸥鹭。早归来,尽日风平人静,孤舟横渡。
金山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
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三山-金山湖”的地质地貌现象极其丰富,极其典型。在焦山-象山一线除了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背斜以及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种地层外,更能看到长江沿江断裂的断裂面和残留在江面上背斜的北翼——焦山、松山、寥山,这对于研究长江大断裂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是长江大断裂惟一得以保存至今的物证。在北固山,从下向上看,依次可以看到粗面集块岩、凝灰岩、流纹状粗面岩等火山喷出岩。在金山,可以看到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岩浆侵入现象。在“天下第一泉”,还能看到古代曾出露在江水之中、现已上岸的岩溶上升泉。在金山湖,则可以看到河漫滩、边滩、鬃岗等一系列长江堆积地貌,还能看到长江在北岸(凹岸)的冲刷现象和在南岸(凸岸)的堆积现象。金山湖作为一个由边滩发育后封闭而成的河成湖,在长江中更是少见……
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则有另一说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名山为金山。
金山公园由金山寺、慈寿塔、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景点等组成,是著名的国内旅游胜地。
须弥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泠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江天禅寺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