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春天里游江南·问道镇江之满眼风光北固山

标签:
江苏镇江北固山北固山古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北固山北固楼鲁肃墓·太史慈墓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镇江严格意义上讲是鱼江南游江南的最后一站。镇江三山如雷贯耳外,再加上西津渡和博物馆,如此一安排镇江两日鱼和先生忙得脚打脑后勺。
北固山,一座与三国孙刘联姻故事密切相关的山;一座屹立在长江之滨的嵯峨险山;一座被渲染成英雄豪气冲天的山;一座被喻为“天下第一江山”的山;一座被辛弃疾吟咏成“何处望神州?”的山!
上图为北固山第一景:凤凰池和试剑石。大凡景致与名人挂靠,再一般般也跃身不可小觑。这池水小气,可名气大过天池。凤凰池傍上朱元璋,传闻明太祖在此召选过儒生;池中那两块鱼看着很普通的石块,来历更是惊悚。那可是被《三国演义》演绎得无出其右的试剑石。鱼对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最鄙+视,以为通篇教+唆权+谋、诋=毁人=性。刘备和孙权各怀心腹事,试剑石还不如说试心石。
东吴古道,登北固山的路。鱼走在上面,想到却不是传闻中三国中蜀、吴两国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在此走过。鱼想到的是那些讴歌过北固山的诗人们,如吴筠、宋之问、王湾、王昌龄、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陈亮、张孝祥、孔尚任等。一想到他们或曾足履此地,慷慨赋诗,鱼脚下一用力,把先生远远甩在身后。
上图为北固山第二景,古甘露寺。沿东吴古道直达北固山北峰顶,古甘露寺就在山巅。《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东吴古道尽头,见清晖亭,鱼怎么看怎么觉得它是孙悟空躲避二郎神追捕变幻的,只是没有旗杆,想必悟空变成无尾猴啦。
过此亭是北固山第三景:宋建明修复的铁塔。北固山上元老。鱼喜欢,上传了很多。
位于清晖亭旁的铁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也是全国仅存的六座古铁塔之一。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建成,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天灾,到解放时铁塔已残破不堪,仅存两层。1960年铁塔得到了整修,整修时,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以及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书写的题记石刻等;从文物中获悉,该塔于唐朝宝历元年(825年)为曾三次任润州刺史的宰相李德裕创建,乾符年间被毁,铁塔是宋代元丰年间在原有石塔的旧址上建成的。
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莲座),每层有四门,每层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姿态生动。巨大的莲座上铸有优美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塔身东南面还铸有“国界安宁”、“0常转“两行北魏体字,东北面排列着九行题名。铁塔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表现了我国古代冶铁工匠的精湛铸造技术。北固山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铁塔,李德裕,石塔,唐文宗宝历元年;李德裕,唐武宗,会+昌灭+佛。
反击回鹘,平定泽潞,加强相权
有关李德裕的轶闻典故也不少,如牛李党争、语惭武相、翰林三俊、丹扆六箴、智破妖言、反对李训、父子同命、辞让官爵、谏君崇道、威慑宣宗、食万羊、八百孤寒。 
北固山铁塔地宫出土资料载,李德裕曾为唐金陵长干寺、禅众寺分别施舍金棺、银椁。《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石刻中还写道:李德裕将金陵长干寺21粒佛舍利中的11粒迁置镇江北固山。这些事都发生在唐武宗会+昌灭+佛前。
那么李德裕对佛教的态度为何前倨后恭呢?!

鱼以为从事件表面上来分析,李德裕是矛盾的。放大事物背后的背景,我们不难理顺李德裕从拥佛到力主灭佛的巨变。
唐朝历代帝王在佛、道之间摇摆是需要重视的一个因素,更深层的因素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衰退。佛教在此之前已经发展到一个巅峰。在帝王崇佛的影响下,人们对佛教呈现出一种癫狂状态。断臂供佛、燃指敬佛已经常态化。失去理性的信仰是可怕的。一些如韩愈等清醒人士对此呼吁,文人出身的李德裕不会不受到震动。唐帝国境内大量兴建起的佛教寺院、大批被供+养的僧+尼以及这个特殊阶层享有的特权等,李德裕一定知道这些对帝国统治的负面效应。就像贪+官喂*肥了,一定要杀*掉一样,过于臃肿的佛教也需要打压和瘦身。

李德裕遇到笃信道教的唐武宗,遭逢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每况愈下,洞悉到生母地位低下的唐武宗想有所建树、振兴唐帝国。会+昌灭+佛也就水到渠成了。

-
李德裕死后,历朝历代对他都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
李德裕传世诗歌有百首之多。鱼摘录三首鱼自以为最具代表性的帖在下面。
《长安秋夜》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如此鞠躬尽瘁的李德裕,鱼想到了诸葛亮。
-
《登崖州城作》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
这首诗读完,叹息李德裕被贬崖+州仍心系朝廷,又让我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也许被唐帝国帝王抛弃是会+昌灭+佛的报应?
《鸳鸯篇》
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和鸣一夕不暂离,
交颈千年尚为少。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金塘风日好,
何处不相依。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精光摇翠盖,
丽色映珠玑。双影相伴,双心莫违。淹留碧沙上,
荡漾洗红衣。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宿莫近天泉池,
飞莫近长洲苑。尔愿欢爱不相忘,须去人间罗网远。
南有潇湘洲,且为千里游。洞庭无苦寒,沅江多碧流。
昔为薄命妾,无日不含愁。今为水中鸟,颉颃自相求。
洛阳女儿在青阁,二月罗衣轻更薄。金泥文彩未足珍,
画作鸳鸯始堪著。亦有少妇破瓜年,春闺无伴独婵娟。
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悠悠湘水滨,
清浅漾初蘋。菖花发艳无人识,江柳逶迤空自春。
唯怜独鹤依琴曲,更念孤鸾隐镜尘。愿作鸳鸯被,
长覆有情人。
李德裕的这首《鸳鸯篇》与张籍的《节妇吟》和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图为北固山第四景:《望月望乡》诗碑,位于铁塔西面。
在立碑处望江并不理想。因春天树木茂密,视野不开阔。也许晚上望月会很好。下图为北固山第五景:南徐净域。
从铁塔处转回主景区,这里有两条游览路径,一条顺长廊去看石刻和祭江亭,一条是去古甘露寺。
往古甘露寺去的路上有三座相隔等距离的券门。最南端“南徐净域”。南徐是镇江的另一个别名。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于是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
过了题额为“江左形胜”的券门即是古甘露寺。“江左形胜”出自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南徐应感谢李德裕。李德裕为地方官时,颇有政声。北固山上的古甘露寺和北固山塔(宋改建为铁塔)一样均为李德裕始建。甘露寺原址不在北固山上。
原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传闻寺额为张飞的亲笔。唐代宝历年间,时任润州刺史的李德裕为纪念江东一带京口地区曾作过东吴的龙兴之地,将甘露寺移至北固山北峰重建。附带移来的还有人们对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实联想与孙刘联姻的传说。古甘露寺颇具规模,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间。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以寺镇山”、飞阁凌空为其特色。
下图为甘露寺西北侧的御碑亭,北固山第八景。御碑光绪二十七年六月,由太子少保两江总督刘坤一恭摹上石。
上图为光绪十八年为福德神祠立碑。
下图为北固山第九景北固楼。需要多说一句的就是,唐宋以降诗篇中提到的多景楼就是指现今新建的北固楼。而北固山另外建有一多景楼,在御碑亭北侧,北固楼的西南侧。
北固楼在古甘露寺的正北方向,中间隔了个展览馆。北固楼后有石板路东可去祭江亭,南下长廊回到东吴古道;西可去看狠石(石头羊)、多景楼,南往御碑亭,再分道东回古甘露寺,西南下东吴古道。
“多景楼”又被叫做“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
是《三国演义》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故事的附会。
直面长江对岸的扬州。鱼怨恨那天天阴沉,瞠目也未如愿看到文峰塔或平山堂。回家放大照片也未寻到。
狠石,为北固山第十景,在北固楼西侧。形状似羊,腹部镌有“狠石”二字。晚唐诗人罗隐有《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汗鼎未安聊把盏,楚醪虽满肯同心?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还有市鄽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狠石西北侧有石阶通山下,那里是北固山第十一景“溜马涧”。因为景区正在维修,鱼无法去。
“溜马涧”不过是条山间小径,两面山崖夹峙、中通一线通途而已。传闻孙权对刘备所言“南人不善骑”不悦,曾与刘备跃马驰骋在这条岩间小道。
鱼和先生离开多景楼,返回甘露寺再回到长廊位置,这里有北固山地十二景“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和第十三景“祭江亭”。
长廊二十一间,直指山顶的祭江亭。墙面嵌石刻碑记,1993年秋复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念奴娇·多景楼》--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从汉阙处沿北固山山脚西行有异地迁移来的鲁肃墓和太史慈墓。
鲁肃墓在我国有三处,一处是湖南省岳阳市墓址;一处是江苏省镇江市墓址;一处是湖北省武汉市墓址。
在镇江东郊大学山上(原镇江一中,现外国语学校校园内)有一鲁肃墓,大学士山因鲁肃而得名。此墓为鲁肃的衣冠墓。墓碑正面写:三国东吴鲁肃墓旧址纪念碑记。背面写:鲁肃墓,据郡志称:在城东大学山直指庵后。即今本校南山北侧。清乾隆间,镇江著名诗人鲍皋展拜鲁墓时,曾有诗云:“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更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指囷犹可作,差免哭穷途。”鲁大夫嘉行高谊,诗可概见。墓前原有“后汉东吴鲁大夫墓”碑石一座,解放初期尚存,后校园屡经变革,墓及碑石俱渐次湮没。癸酉(1993年)秋,市文=管=会为集中三国景点,移建墓址于北固山麓,致使鲁墓原址荡然无所指认。为弘扬民族文化,保存历史原貌,以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莘莘学子,特于鲁肃墓旧址镌石立碑以示纪念。一九九四年七月,杨积庆撰,镇江第一中学立。(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镇江还有一处传说为鲁肃墓。根据解放后的新发掘以及清康熙、光绪年间的地方志记载,鲁肃墓在谏壁苦竹村的小渎山(今新区大港新竹村)。此碑为民国初年所立。鲁肃墓位于小渎山方竹里竹园,背依青龙山,横枕万里长江,面对凤凰山,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来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见,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