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春天里游江南·恍惚在杭州瓶窑南山摩崖石刻

标签:
杭州瓶窑南山摩崖石刻白云宗普宁藏puningzang杨琏真迦宋六陵 |
分类: 江南行:冀豫赣浙苏鲁冀 |
浙江杭州的余杭有我家先生的一位朋友。两年前,只身一人离开北京,不离不弃的还有一室的书籍。寄居江南是为了采风,他想吃透徐渭。四月二十四日离开绍兴当天午时抵达此友所在余杭鲍家村。先生与此友把酒言欢。席间谈的最多的是徐渭,偶然提到瓶窑的南山石刻。鱼没看过,感兴趣。议定第二日寻访。
南山不高,百米有余。山体石质为凝灰岩。东苕溪自东北而来,向西南流去。曾是古代采石场。见识过缙云仙都芙蓉峡景区的古代采石场,可看到南山采石场现状还是大吃一惊。山腰以下岩壁大块裸露,采石后山体上留下百尺削壁,如同刀劈斧削。那批造像在南山的东南部,清晰可见的有二十尊左右。
友人说其中两处佛像有题记,一处刻有“泰定五年”即公元1328年。另一处是“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相隔13年。南山当时有寺名“万相寺”。如今南山西麓有“南山寺”遗迹。
瓶窑镇古称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南山作为古代采石场是在南宋。这里火山岩岩石呈书页状,利于开凿,且石质坚硬,为上好的石材。南宋都杭州时,修建皇宫所需石材皆采自这里。然后利用东苕溪至运河水路运往杭州。
友人还讲了一段有关南山石刻的历史。这段历史需要了解三个人物:孔清觉、杨琏真伽、唐珏;一个佛教派别:白云宗;两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和蒙古族;两个煊赫政权:蒙元帝国和南宋赵氏王朝。
话有点长,往短了说:“鲁圣之裔”的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孔清觉于南宋大观年间(1107-1111年)“来居杭之白云庵”,自立宗旨,创白云宗。白云宗脱胎于华严宗,与华严宗有明显区别。反禅宗。倡导宗教世俗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江南百姓自古信奉万灵皆神圣,白云宗教义深受普通百姓欢迎,迅速在南山一带立足流传。元代时,南山的普宁寺成为白云教的中心。杨琏真伽任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将归葬于绍兴会稽山北麓的宝山即攒宫山南宋皇族的墓葬掘开;把理宗有别常人的硕大颅骨制成藏传佛教中的法器嘎巴拉,尸骨杂合牲畜、兽骨碾成粉末做佛塔建筑用料,将随葬金银物作为弘扬佛教的经费。第二件组织人雕印了河西字(即西夏文)的《大藏经》和《普宁藏》;组织江南禅宗僧人廷辩;恢复宗教活动。第三件是于公元1282年主持杭州飞来峰佛像修造及1328年左右开始在普宁寺所在南山的开凿石窟。友人又拿出工具书为我翻查这三个人物。
唐珏,山阴义士。据史料记载, 唐珏闻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有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
说话间,我们一行人已从南山西侧上山。最先看到就是这组残像龛。它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道教人物像。都是三像一组。友人说残像龛为华严三圣像,释迦牟尼居中,左文殊右普贤。左侧道教人物龛为三清,右侧为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像皆有残破。
接下来是如来坐像
接下来看的一组三像令人震撼,只有头部,没有身子,悬于深潭之上。中间较完整,两侧有残缺。友人解释这是“三圣人”。中为释迦佛、右边老子、左边孔子。
采石留下的开采痕迹和深潭。
这座佛像垂在峭壁上,面向东南,为如来说法造像。是南山所有造像中最高的。如果上面提到的那三圣人像是全像的话,恐怕就不能用最高了。佛像高六米以上,下方有题记。字迹湮灭,无法拍摄清晰。

友人意味深长地说,鱼你知道西夏人如何被灭种的吗?杀掉男子?我问。友人笑了,不必,男子留着可做奴才,当枪使。蒙古人只用了一招:西夏族的女人只能嫁给除了本族人之外的男人。

慈航观音大约四米高,她的头饰、衣着、身上的装饰及动作都有悖于观音惯常的造型。只见她赤足踏于莲瓣舟上,浪花翻卷依旧安稳,左侧隐约见似马动物做回首状。


与慈航观音相对的是释迦牟尼坐像。

这组佛像的东侧是一残破的造像。


这尊释迦牟尼坐像为说法相。

这尊就是真武大帝像!一袭道袍,发披于肩,脸方耳阔,垂须无胡,右手持剑、刃上举,左手抚膝,趺坐。座下为蛇龟交缠。

友人在讲解,我一边聆听,一边仔细端详。佛道石刻并存的现象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都是道教兴盛时,信徒们将已经开凿的佛像改成道教人物;佛教复兴后,再把道教人物改成佛像。


据悉:余杭曾召开过学术会议,就白云宗的宗派定位与中国佛教的民间化,白云宗与余杭南山大普宁寺的历史渊源,白云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独特性及其与元代佛教及西夏佛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南山摩崖石刻的造像艺术及其佛教文物价值,《大普宁藏》在中国佛教刻经史上地位与影响,以及余杭瓶窑南山摩崖石刻的保护及南山佛教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等学术论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探讨,拓展了杭州佛教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会学者提出,今后应整合佛教研究的学术力量,抓紧推出“南山佛教历史文化丛书”,其内容包括余杭南山佛教造像研究、白云宗资料及其研究文献汇编、“普宁藏”与江南佛经刊刻研究等。
这些散落在这里的石件是当年南山寺遗址内的。新建的寺院大约用不着它们。
南山在未来的规划中,将建造“灵鹫讲寺”,将以出世之心传承弘扬佛法,以入世之心践行慈善、公益。整个建筑规划有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灵鹫讲寺”朝拜区、安置地方信仰的“佛光院”、开展公益国学传习的“弘文院”、容纳居士修行的“八叶院”、佛教养老的“正果院”、开展禅修的“菩提院”以及浙江民间佛教研究中心等。
余杭瓶窑镇南山摩崖造像分布在瓶窑西南1公里南山山腰东南壁,成于元代,系利用前期采石的壁面,起线龛雕琢,造型端庄、高大,是一处江南少见的有绝对纪年石刻的元代石刻造像群。
据了解,2008年10月,余杭区瓶窑镇邀请文物部门到南山脚下实地勘察,研究道路整修方案,为南山摩崖石刻造像开发旅游积极创造条件。南山摩崖石刻造像是一组江南罕见的元代石刻群,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造像是元代僧徒利用采石壁面,使工匠凿开浅龛,浮雕而成,延绵数百米,共30余尊,是研究中国佛教与道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目前,该镇已经完成了《南山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住南山文化脉络,以石刻造像为中心,构建一心两带三区。“一心”:旅游接待中心;“两带”:南山风光景观带、桃源仙境景观带;“三区”:南山文化展示区、南山翠湖风情区、苕溪水乡休闲区。开发四大特色项目:摩崖造像展示区、南山普宁寺、南山湖、瓶窑民俗风景苑;打造“南山八景”:摩崖造像、南山隐禅、福寿洞天、桃林流霞、苕溪晴川、桃源仙踪、东篱问菊、翠湖风湖。瓶窑民俗风情苑修建历史馆、民俗廊、风情街,挖掘农耕文化,传承民间工艺,吸引游客休闲旅游度假。
白云宗,是佛教华严宗的一个支派。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僧孔清觉(?~1121)创建于杭州白云庵,故名。孔清觉奉《华严经》,立四果十地论,因而其教又被称作"四果"、"十地菜"。教徒在家者称"道民",以屏妻子、断荤酒为戒律,晨夕诵经,躬耕自活。尤其反对禅宗。初为官府禁止,后获承认。南宋时流行于浙西,徒众千百为群,焚香结会,在地方上很活跃。在流行过程中,戒律趋于松弛,教徒中的上层分子往往交通官府,勾结权势,借故敛财,横行州县。宁宗庆元、嘉泰(1195~1204)间,又一度遭到禁止。元朝统一江南,为白云宗专立摄所,其势力进一步发展,徒众多达数十万人。成宗大德七年(1303),元政府鉴于白云宗势力过大,扰乱地方,罢摄所,令白云宗田产依例输租,徒众与民一体负担赋役。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白云宗摄所,秩从二品,设官三员;次年,再罢。仁宗延■二年(1315),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六年,沈明仁以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强夺民田两万顷等事坐罪。七年,仁宗诏籍江南昌为白云宗僧者为民。英宗至治三年(1323),又括白云宗田。白云宗虽然受到这些打击,但迄于元末一直处于合法地位。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它还索回了一部分被官府籍没的田地。入明后遭到禁止。
杨琏真迦,杨琏真珈,又作琏真伽、杨琏真珈、杨琏真加,元朝宗教职员,本是西夏党项人,藏传佛教僧人,吐蕃高僧八思巴帝师的弟子,见宠于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总摄。此人乃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为元朝庭赴江南去汉化的急先锋。其像位于飞来峰石窟中。史载杨琏真珈善于盗墓,曾盗掘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元史·世祖本纪》(卷17)),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修建寺庙的资金。
至元十四年(1277),杨琏真迦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 (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次年,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尸骨于草莽之间。绍兴人唐珏等以假骨易诸帝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后杨琏真伽复取假骨,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白塔镇压,名曰"镇本"。
据明朝散文家张岱《西湖梦寻》记载:杨髡沿溪所刻罗汉,皆貌己像,骑狮骑象,侍女皆裸体献花,不一而足。田公汝成锥碎其一;余少年读书岣嵝,亦碎其一。闻杨髡当日住德藏寺,专发古冢,喜与僵尸淫媾。知寺后有来提举夫人与陆左丞化女,皆以色夭,用水银灌殓。杨命发其冢。有僧真谛者,性呆戆,为寺中樵汲,闻之大怒,嘄呼诟谇。主僧惧祸,锁禁之。及五鼓,杨髡起,趣众发掘,真谛逾垣而出,抽韦驮木杵,奋击杨髡,裂其脑盖。从人救护,无不被伤。但见真谛于众中跳跃,每逾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一时灯炬皆灭,耰锄畚插都被毁坏。杨髡大惧,谓是韦驮显圣,不敢往发,率众遽去,亦不敢问。此僧也,洵为山灵吐气。
元世祖的时候,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杨琏真伽和僧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陵前,陵使竭力抗争,不让他们开陵。允泽拔刀相逼,陵使无奈大哭而去。盗贼们打开理宗的棺盖时,一股白气冲出,只见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棺中的宝物被抢劫一空后,歹徒又把理宗的尸体倒挂,撬走口内含的夜明珠,沥取腹内的水银。理宗原想保护自己的尸体不朽,却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场。
据史料记载,他们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而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当时有绍兴人唐珏,闻之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有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
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龟头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复中原后,即归葬伊洛,故以攒宫为名。自绍兴富盛镇董家堰通攒宫之河,为去宋六陵主要水道,南宋时称御河。从绍兴府经御河到宋六陵攒宫,有三十里水路。在这条水路上,有五座陵桥沿御河而架。第一座叫拱陵桥。第二座叫延陵桥,第三座叫护陵桥。不远处有金陵桥。最后一座五陵桥。是南宋至清朝赵氏亲族每年祭祀主要御道。
Puningzang 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输入燕京后的元代补雕本)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5卷,刻完编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
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经不计外(因详细目录佚失),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