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行--义县万佛堂

标签:
锦州义县万佛堂北魏造像北魏高僧昙曜白狼河佛教传播 |
分类: 辽沈游 |
四壁为浮雕万佛像
有关链接:
万佛堂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万佛堂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石窟凿于悬崖峭壁,下临宽阔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远处轻烟曼笼,近处绿柳成行,不时还有觅食饮水的羊群点缀其间,宛若唐人诗境、宋人画卷,令人吊古之际复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别是经过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缮,将这一瑰丽的人文景观与天然的险、峻、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光彩夺目,成为辽西地区的一个别有韵味的旅游景点。
义县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头台乡万佛堂村东福山南端大凌河北岸,距县城9公里,是北魏时期凿造的石窟群。由于河水冲刷和自然风化,多数石窟的前部坍毁,佛像也多有脱落。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16个,造像430余躯,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元景造像碑记》及历代题记8处。规模虽不及北魏时期的河南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岗石窟,但它远处祖国的东北,所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堂共有石窟16个,分东西两区。西区由东往西排列9座石窟,这些石窟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以前;东区亦由东向西排列7座石窟,这些石窟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
(1) 西区。1号窟:方形,高5.1米,东西长7.55米,南北宽7米。中凿方形塔心柱,为支提式洞窟。
窟前有后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阔3间,正面辟门,上方有“万佛堂”篆字门额。门东侧天王像已风化无存,西侧尚存残形。门上西侧龛中雕1躯坐佛和脚踏莲花的胁侍2躯。门西壁佛龛内雕坐佛7躯,有2躯已风化。门两侧内壁有碑记。窟内门上方雕坐佛3列,现存37躯。窟中凿方形塔心柱,上连天井。每面凿成两层佛龛,下层高1.9米,宽1.8米,上层高1米。龛内原造像已无存,只余背光和背光上的莲花飞天浮雕。现有佛像皆后世所雕。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龛上部横向雕坐佛1躯及化生童子像13躯,间置莲花;上层佛龛雕有莲座,上雕坐佛1尊和胁侍2尊,两侧雕两行供养人像,每行6人。龛下雕对卧双鹿,龛项雕弧形花幔和三角形纹饰。在上层佛龛上面的山形纹中间还雕有化生童子。塔心柱的另三面与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但所雕刻的内容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塔心柱的四角雕饰可分4层,下层雕罗汉立像,仅西北角稍见残形,其余已风化无存;
中层雕须弥山和交盘双龙,以及双手捧物飞天像;上层则作佛龛,龛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阶,龛内雕坐佛;顶层雕大瓣忍冬纹。柱四周的天井上,原各有浮雕飞天3躯,现存南顶飞天3躯,北顶全部剥落,西顶存2躯、东顶剩一个残形。东、西、北内壁各雕高2.6米,宽2.2米的佛龛3个,佛龛的形式、龛内雕像、龛上方的宝盖和飞天均属后世重作。东面飞天剥落1躯、西面残存1躯,北面宝盖、飞天风化无存。
2号窟:在1号窟的西。窟高2.3米,东西长2.8米,南北宽1.8米。原门南向,东、西、北三面雕尖拱式佛龛。后因前部岩石崩塌,门不能通行而改成明窗,东、西各辟1门与邻窟相连。此窟仅遗存原门上方刻的坐佛和两侧的千佛式小佛。窟顶中心雕有莲花宝盖,四角原各雕1躯立于莲座上的菩萨像,现仅存1躯。四面的飞天浮雕仅存南面1对,东面1躯,其余均已剥落。
3号窟:与2号窟相连,构造相同,正门已被堵死,两边辟门成为1条通道。窟高2.17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65米。窟顶刻有莲花、宝盖,现仍见残形。东、西窟壁上部,略见尖拱式佛龛的尖拱。北壁风蚀,窟内雕刻几乎全部脱落。
4号窟:与3号窟相连,较2、3号窟稍大。原门南向偏东,已被堵塞。窟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高2.43米,后壁造像完全风化。南壁上方雕叉脚弥勒及二供养菩萨像。东侧刻4排千佛式小坐佛,再东雕有2个小龛,内雕释迦多宝说法图和两个菩萨对讲辩经的形象。西侧刻9排千佛式小坐佛。小坐佛的中上部有佛龛,内雕2个菩萨辩经形象。两菩萨当是维摩与文殊。窟顶仅见伎乐天浮雕残形。
5号窟:东西长7米,南北宽6.4米。前半部崩圯,为防止继续崩塌,已加筑护堤。残存的北壁造像已风化,仅偏西处可见佛龛尖拱残痕和上面的千佛式小坐佛痕迹。后世靠北壁加盖3间庙堂式小瓦房,房前东侧置清宣统三年(1911年)捐资碑1通。窟西北壁残存雕龙角柱一段。残存的西壁佛龛尖拱北侧,尚存完整的小坐佛9个,窟内壁东南角残存摩崖石刻《元景造像碑记》,是我国最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题额已破损,两侧仅见雕龙残形。为防止人为刻画和延缓风化已加玻璃罩保护。题额上方窟壁刻的两排千佛式小坐佛,现仅存4躯;窟顶中心雕有大莲花宝盖和6人排列的小飞天。
6号窟:因前部崩塌,窟顶几乎全毁,与5号窟几成一室。残存的窟顶边缘尚可见莲花宝盖残形。靠北壁雕造1躯巨型叉脚弥勒佛像,高3.5米,叉脚倚坐在1.2米高的座台之上。它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躯造像。长眉细目、高鼻簿唇、高翘水波状的发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艺术风格。因窟顶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开始风化。佛像背光为后世彩绘,佛像左右原雕有释迦弟子,现仅存左侧阿难。东北壁上还残存小佛龛1个,雕一佛二胁侍,现已残缺,龛下刻有8个千佛式小坐佛。在弥勒像的东西上方各刻一个半蹲式几乎是圆雕的菩萨像。东边的较为完好,西边的因岩石严重风化,腿部残毁。
7号窟:从2号窟到4号窟的上层有小窟3个,东数第一个即7号窟。圆拱形窟门高0.96米,宽0.76米。窟内高1.2米,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9米。造像全部风化。
8号窟:位于7号窟的西边。门高1.4米,宽0.86米。窟室呈正方形,高2.75米,东西长2.97米,南北宽2.95米。窟顶存有莲花痕迹,造像全无。8、9两窟之间外露1个佛龛,雕有一佛二菩萨像,上半身较为完整。
9号窟:窟室呈正方形,窟门高1米,宽0.63米。窟内高1.55米,东西长1.2米,南北宽1.5米。北壁原刻一佛二菩萨像,现佛像无存,二菩萨仅见痕迹。东西两面原有造像,惜浮雕部分已被凿去,所剩的痕迹,似有未完工的造像。
(2) 东区。
由西区翻过东坡便是东区。东区石窟较小,前部因河水长年冲刷和自然风化而成为悬崖。因无法通行,后人凿通了各窟壁,串连了所有石窟,形成东西向的通道。
1号窟:呈正方形。窟长宽高各3米。正门南向,高1.9米,宽0.93米,因前面没有空地而堵塞下部改成明窗,由东西两壁开门通行。窟内造像损坏严重,仅东壁尚可见佛龛尖拱残痕。
西壁门上方有后世所书“万缘桥”3字,现已模糊不清。窟内北部西侧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捐资碑1通。
2号窟:窟高2.7米,东西长2.35米,南北宽2.7米。窟毁坏极为严重,窟内不见造像。整个窟室全部坍塌,使1、3号窟之间形成悬崖绝壁,后人架桥以便通行。桥有栏杆,上盖屋顶,保留了窟形。
3号窟:呈马蹄形。窟高4.08米,南侧长4.18米,北侧长4.31米,南北宽5.7米。原门南向,高1.8米,宽1.6米。窟内东、西、北三面置佛台。北台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观音泥塑像,东西台各塑菩萨像1尊。此窟西壁靠南处辟门通5号窟,西侧辟门通4号窟,构成3、4、5号窟3洞相连。
4号窟:高2米,东西长1.4米,南北宽1米。原门下部堵塞改成明窗。窟内造像风化无存,仅见窟顶有莲花宝盖和东壁的佛龛尖拱残迹。
5号窟:高2.6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1.8米。原门南向,《景明三年韩贞造像铭》就刻在门楣上。因后世将门改为明窗时,将碑文下部毁掉。窟内造像全毁,仅见东壁佛龛和窟顶莲花宝盖残痕。
6号窟:在4号窟西面山崖的转弯处。前面岩石连同窟门已经坍塌,无路可行。根据遗存下来的痕迹可测出窟高1.9米,长宽各1.7米。窟后壁凿佛龛,内雕释迦坐像,高发髻,长眉细目、高鼻薄唇、丰颐美悦。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残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残存的天王像和一组百戏浮雕。6窟虽坍塌严重,但从遗存下来的痕迹看,当初此窟雕凿的内容很丰富。
7号窟:在6号窟的西北,门前便是西区的一片空地。窟门已塌毁,窟已成为一个空洞,窟高3米,长宽在3.5米左右。现在窟内悬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铁钟1口。此外,在东西两区之间的小山顶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的桶式塔1座。在西区1号窟东侧有现代建的平房3间,耳房1间,供看护人员使用。
万佛堂石窟经过1992年的维修后,布局和环境得到了改善。
2、 一、元景为什么要在营州(辽宁朝阳)河城(义县)造建万佛堂石窟呢?
元景(450—512)原名拓跋景,鲜卑族,北魏河南郡人。太和十八年(494)因小人诬告,由散骑常侍降任中大夫守常侍,是年,又调任散骑常侍领司中大夫。太和二十年(496)擢升营州(辽宁朝阳)刺史。太子拓跋恂(482—496)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长子,受贵族穆泰、陆睿、拓跋丕的蛊惑唆使,发动叛乱,阴谋弑父夺取皇位。太子拓跋恂的叛乱,很快被父亲孝文帝元宏坚决地镇压下去了,孝文帝处死了拓跋恂、穆泰等人。孝文帝元宏在追查拓跋恂、穆泰余党时,始终忌妒元景的龝缿诬告元景参与了太子拓跋恂的阴谋叛乱。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他明察秋毫睿智神断,深知元景是一位忠心不二的治世贤臣,不但没有杀元景,反而加封元景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而对借刀杀人,诬陷忠臣的龝缿处以腰斩,悬首两京。元景对孝文帝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当时北魏鲜卑族,笃信佛教,大造石窟。元景亲到洛阳礼请曾设计云冈石窟(昙曜5窟)、龙门石窟(宾阳洞、古阳洞)的著名高僧——北魏时期著名石窟雕塑艺术家昙曜法师,到营州选址造建石窟寺,求佛护佑,为孝文帝祈福,希佛祖保佑孝文帝福寿绵长。
二、北魏时期最高的僧官——昭玄统(沙门统)昙曜法师
据北京大学教授任继愈先生的《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一书载:昙曜(429—500)汉族,俗姓张名显,祖籍凉州,七岁身入空门学佛。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9月北魏灭北凉,掠宗室民户,十万迁北魏都城云城。昙曜受太子拓跋晃礼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五年(444)下令灭佛杀僧,昙曜拒绝还俗遁匿山中。文成帝拓跋睿即位,下诏恢复佛教,昙曜被封为昭玄统(沙门统)为统领全国佛教寺庙、僧众的最大的僧官。昙曜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皇帝即如来”的口号,得到了北魏统治者的支持,振兴了中国北方的佛教。昙曜法师又召集了天竺(印巴次大陆)入华僧人,集中在北魏都城——云城泽经。昙曜不仅是一位渊博的佛学学者,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对音乐、绘画、雕塑、建筑都有很高的造诣。昙曜法师设计开凿了云冈石窟,并将佛像与北魏五位帝王像融为一体,雕塑了著名的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应宣武帝元恪之邀开凿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古阳洞。宾阳洞中的《帝后礼佛图浮雕》是昙曜法师的代表作品,可惜于1935年被帝国主义分子盗走,这幅描绘北魏孝文帝与皇后出行礼佛的浮雕现藏于美国纽约市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昙曜法师晚年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应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精诚邀请,远赴营州,帮助元景设计,开凿了营州河城福山万佛堂石窟。
三、昙曜法师为什么要选址在营州河城(义县)福山开凿万佛堂石窟呢?
众所周知,中国现存的1000余石窟,都是选址靠山临水的最佳位置,当然还要看山的石质,取水的远近。中国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下临党河(水)。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武州川峡谷北岸,北倚山崖,下临深川。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龙门山、香山,下临伊水(河)。古人开凿石窟必须先观其山势,察其水脉,勘其石质、测其风理。昙曜法师先后走马营州龙山、黑凤山、福山、医巫闾山……最后选择了依山近水的营州东六十里的河城福山,福山下临白狼河(大凌河)。古人开凿石窟采用“大水法”,福山山崖下临白狼河,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而福山石质便于斧錾刀雕,所以昙曜法师就选择了河城白狼河河左福山之阳开凿万佛堂石窟。
四、义县万佛堂石窟造像是谁用一刀一錾完成的?义县万佛堂万窟是由昙曜法师设计督造的,但真正完成万佛堂石窟西区五窟佛像雕塑的是北魏著名石匠——佛教造像艺术家帅使念。
帅使念(约414—504)鲜卑族,祖籍清河东武城,与著名北魏书法家崔宏、崔浩父子同乡。少受崔氏父子薰陶,得其书法真谛。时北魏泐石成风,帅使念为赡养父母,跟石匠学艺,因能写一手好字,刻碑泐石远近闻名,魏书载:“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仙洞(内蒙古鄂伦春大兴安岭北顶巅东部)祭奠鲜卑先祖,重金请帅使念,刻祝文201字于石壁上”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口戈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由于设计开凿大同云冈石窟,特别是昙曜五窟,昙曜法师和帅使念历时三十四年的采长补短,求同存异,切蹉琢磨,精雕细刻,共同创造了气魄雄伟,绚丽多彩的云冈石窟!而这三十四年使昙曜这位佛学学者,与北魏著名石匠帅使念结下了肝胆相造心心相印的生死之交。
当然昙曜法师应元景之请,设计开凿营州河城福山万佛堂石窟,必然要请好兄弟帅使念共同完成。义县万佛堂石窟是昙曜法师和帅使念晚年的共同作品,元景造像碑是帅使念和长子帅龟慈一錾一錾给后人留下的一块无比珍贵的北魏名碑。
五、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造石窟记,简称元景造像碑的碑文出自何人之手?
昙曜法师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开始设计开凿义县万佛堂石窟,元景就开始物色造像碑记“请谁来撰文?”
当时北魏骈文大家韩麒麟(432—488)已仙逝,元景就请韩麒麟次子韩显宗撰文,韩显宗推辞不过,只好提笔撰文。韩显宗何许人也?韩显宗(452—499)字茂亲,北魏昌黎棘城(辽宁义县)人。齐州刺史韩麒麟次子。韩显宗世代为昌黎望族,名门世家。少小好学,博览群书。随父宦海游踪,见闻广博。性刚直,敢于面折庭诤。太和元年(477)。举秀才,对策甲科,授著作佐郎,后兼中书侍郎。孝文帝将迁都洛阳,进谏:宜俭约,省民力。并倡议:取士应进贤求才,不宜仅察门望;治国必以刑法为治;治吏宜整朝仪,令武官习弓矢,文官攻书传。孝文帝嘉纳,命与员外郎崔逸等参定朝仪。太和二十一年(497),从孝文帝南征,为右军府长史、征虏将军、统军。军驻赭阳(河南叶县西南),齐军来袭,率军迎战,大败齐军,斩敌主将。旋平新野(河南新野),为镇南、广阳王嘉谘议参军。后上表,颇居功自傲。孝文帝不悦,以浮矫致愆,有损清风之罪,诏付尚书,推列免官。遂忧愤而卒。他著有《冯氏燕志》、《孝友传》各十卷。景明元年(500),宣武帝即位,追赫阳功,赐爵章武男。
六、“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造石窟记碑”只知其碑而不知谁书丹?
据日本著名佛学学者、佛教石窟考古专家池田温先生考证、民国元年(1912年)奉天印书局出版的《锦州古刹》载:“营州刺史元景为皇帝造石窟记碑”乃北魏著名书法家济阴太守孙绍书丹。后人称北魏崔浩(书《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萧显庆(书《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郑道昭(书《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孙绍(书《营州刺史元景皇帝造石窟记碑》)为北魏四大书家。
孙绍(465—533)字世庆。北魏昌黎(辽宁义县)人。幼好学,经史、术数多所贯涉,通晓西域文字。初为校书郎,稍后升为给事中。好议朝廷大事,多疏奏,为世人所知。曾著《释典论》与常景等共修律令。不久,授济阴太守。正光三年(522)兼中书侍郎,使朝鲜。还封镇远将军、右军将军。性抗直,每上奏,多恳切不惧。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还为太府少卿。迁右将军、太中大夫。建义元年(528)授卫尉少卿,赐爵新昌子。太昌元年(532)为左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永熙二年(533)卒。赠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谥曰宣。历代大家评孙绍书法精密遒丽,尤为工巧,字体奇悍俊伟,精金百炼。而孙绍更赞叹帅使念的刀法刻功,常曰:三分写七分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