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标签:
杂谈 |
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鲁迅的大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思想家、文化学者,可以一直火几十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里,都有鲁迅的小说或杂文,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物都深刻于脑海里,“落水狗”、“孺子牛”、“多乎哉?不多也”等等,也早已成为大众的常用语。因而,鲁迅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战士,是旗手,是文化巨人,骨头最硬,伟岸崖高。
但是近些年,有人开始质疑,是不是人为地把鲁迅拔得太高了?鲁迅的那些看法意见是不是过时了?鲁迅的作品是不是太过偏激以至于给学生的影响是负面的?据说因为争议较大,也因为作品内容不容易理解,现在的中小学课本已不再选鲁迅的作品了。
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不囿于建国以来的成见,从多个维度重新去审视鲁迅的生平、审视鲁迅的价值、审视鲁迅在今天的意义,并且取得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说明了文化研究的思想解放,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全新认识鲁迅的视角。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就是其中非常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说是鲁迅“传”,但王晓明并没有按照“传”的格式或一般性规范去操作,没有像通常的传记那样过多地去关注主人公的生平及活动轨迹,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影响鲁迅性格、心理、思想的人和事上,聚焦于鲁迅性格、心理、思想的形成、变化的原因和轨迹上,从而揭示鲁迅之成为鲁迅的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原因。我觉得这样的传记,虽然在主人公的生活轨迹的梳理上会粗犷一些,但对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挖掘却会更深一些,挖掘出的东西也会更独特一些。而这恰恰是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特点与价值。
鲁迅是一本耐读难懂的大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政治的需要,鲁迅一步步被推上了圣坛。虽然大家都在学习鲁迅的著作,引用鲁迅的名言,但往往不求甚解,更不会也不能有质疑。读大学时,兰州大学中文系老师里有“四大才女”之谓,其中吴小美副教授(那时多年不评职称,学校里副教授很少,教授更少)的鲁迅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名气。她开设了鲁迅《野草》专修课,选课的同学很多,但一学期下来,大家对《野草》仍是似懂非懂。不是老师讲得不清楚,而是在1980年前后,对鲁迅的研究还不能打破旧有的模式,重点仍在于鲁迅生活、工作的时代,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对鲁迅的性格、心理等基本没有也不能关注。而这样的研究模式是不可能很好地诠释《野草》复杂、隐晦而又深刻的内涵的。
王晓明却另辟蹊径。他认为,鲁迅童年时富裕的家庭生活和宽松教育,培养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少年时因家庭变故而对世态炎凉的体验,又造成了他对人、对生活持悲观和不信任的心理阴影。这两种相反的矛盾的心理从此便伴随着他的一生,使他既对生活和未来有向往、有热爱,同时又敏感、多疑、不轻信,总喜欢把生活、人性等内在的、背后的、阴暗的、不能示人的一面揭露出来。而这,正是鲁迅的“深刻”所在,也是他的论敌政敌畏惧他的所在。如果说在50岁之前,旺盛的生命及精力,还能够使鲁迅有更积极更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么在鲁迅人生的最后几年,身体的羸弱多病,使他的敏感、多疑在心理上占了上风,因而,对生活、对人性、对论敌、甚至对身边的朋友,都会用怀疑的态度去审视,以至于思想和语言更为激进,更为决绝。这是我对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理解。我觉得从我理解的角度重新去读鲁迅,会更容易理解他的那些作品,也更容易理解“鲁迅”。
对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人物,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解读,目的都应当是更接近于历史中的那个“他”。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有“人”的质感的鲁迅,他和所有的人一样,有缺点,有弱点,有时很偏激,但这些不会削弱、动摇鲁迅在中国现代历史、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现在有些人否定鲁迅,当然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完全的出于政治的目的,这是不可理解也完全达不到目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