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卫·布拉特纳《宇宙的尺度》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读书 |
读大卫·布拉特纳《宇宙的尺度》
大卫·布拉特纳的《宇宙的尺度》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书。它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数字、尺寸、光、热、时间等方面的最新科学成果述说给我们,廓展了我们对这些概念或现象的认知宽度与深度,纠正了我们对这些概念或现象的狭隘的认知、偏见及错误,同时,帮助我们修正了思维方式,获得了重新认识、理解世界的可能。
读了此书,有几点特别有感触:
1、科普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不仅要求对相关的专业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善于把深奥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本里,有李四光、竺可桢等大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但实事求是地说,科普读物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弱项,重视得不够,能够并且愿意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也不多。科普工作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激发更多少年儿童投身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是应该重视起来的。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看了美国电影《未来世界》,其中仿真机器人的能力与表现,使人脑洞大开,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当时的科幻,今天早已成为了现实,是科幻引导着科学家努力向前,还是科幻反映了人类科研的最新成果?二者应该是互动的。而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是关注人,要“养气”,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对与“人”对应的“物”却少关注,因为研究那些不是“正道”,不能“玩物丧志”。所以中国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的成果很丰厚,已自成一体,灿烂辉煌,而涉及“物”的研究就很少。我认为这种风气是延续至今的。看看我们的出版物,有多少中国人写的科普、科幻读物?这几年好歹出了位刘慈欣,也终使得我们的科普科幻“有毛不算秃”。再看看荧屏上,历史剧、“宫斗戏”还是有更高的收视率,这几年充斥于荧屏的考古热,美食热、旅游热指向都在过去与当下,而绝少有对未来的展望。这种现象与出版界是一脉相承的。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此事,我们下一代的创造力、创新力,将会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2、人类太渺小了。人类与可感知的世界相比,小得可怜,脆弱的可怜。而人类可感知的世界与未知的世界相比,更是小得无法想象。“请把整个太阳系(奥尔特云以外,直到太阳风与恒星际之间的边界)想象成一间小学教室。太阳——到目前为止,它是这间屋子里最大的物体——漂浮在教室中央,比一粒盐小一点。地球的尺寸大概相当于显微级的细菌,轨道半径约为10厘米。”如果地球是显微级的细菌,那地球上的人便可以忽略不计了。这还不够,大卫·布拉特纳继续写道,“如果我们的太阳系(以奥尔特云为界)大小和一粒盐差不多,那么银河系的长度就和美式橄榄球场相当;如果银河系是一粒盐,那么可见宇宙大约相当于芝加哥110层的西尔斯大楼”。读到这样的文字,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我是吃惊地张大了嘴巴:人类真是渺小得不值一提啊!我们还骄傲吗?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吗?还要继续为了所谓的“利”不停地争斗吗?
3、科学的不断进步,帮助我们把了解、认识宇宙的门或窗不断地开大。虽然我们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与脆弱,但对生活、对未来还应该充满信心。因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这种探索,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了宇宙的浩瀚,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以往未知世界的认识,而对自身的存在不断增强着信心。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太阳是中心,再到现在对宇宙的认识;从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到现在的对基本粒子的认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开阔、逐步加深的。当然,距离把那扇门或窗完全打开,确实是需要一个我们无法给定的时间,因为我们无法描述那时间的漫长。
4、我们不可过于自信乃至自大,永远不要对未知的领域轻易给出结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过去一直以为孔子不屑于说,现在看来,孔子是慎重,不愿意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发表意见。“眼见为实”一直被我们奉为真理,但事实是,眼睛见不到的却存在在那里;而我们眼睛所见,有时恰恰是一种幻象,不是真实,或者说不是完整的真实。现实中,有些人特别喜欢发表意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得,什么都知道,而事实可能正好相反。这样说不是说大家都闭上嘴巴不说话,而是说要慎重,要多听听,多看看,不要有权威心态,不要轻易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