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鉴定表

(2020-01-27 13:33:19)

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鉴定表

课题编号

135YWX-2700

严苍兰

所在单位

北关小学

联系电话

 13892111817

课题名称

 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7268442102

    一、研究过程与措施

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期6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实验阶段、结题验收阶段。为了使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精心安排,按步实施,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的方式,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果。

()实验准备阶段(20195—20196月)

1.调查问卷,寻找问题所在。我于20195月就文言文的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四所学校(北小、育才、宝小、川小)六年级60名同学,并走访部分老师,查阅了相关的网络资料。

2.学习小古文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提出的这些理念对我们从事小古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小古文的阅读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3.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对小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充分论证课题研究的起点,初步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方法,拟订研究方案。

4.建立月工作安排。为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地进行,拟定了月工作安排。

5.资金投入与硬件方面。微型课题属于个人承担,所以在学校可以共享硬件资源,但并不会得到资金上的支持。()撰写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实验阶段(20197—201910月)。

依据课题方案、实验原则、月工作安排展开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不断收集、反馈、实验、总结,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总结得失,修订研究方案。通过对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总结,反思得失,再次论证课题研究的方向。初步拟定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修订研究方案。

2.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根据这段课标建议,确定了从识字、说话、写作、阅读四方面研究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确定了四方面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构建理念。

3.借助课堂,扎实研究。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了课堂,便也只能是空谈。研究过程中,采用用理念指导课堂,用课堂验证理念。

4.刻苦钻研,探索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依据课题方案、结合研究对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实验、总结。对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阶段目标进行研究,摸索达成各个目标的教学方法。

5.总结案例,构建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模式。在对识字、说话、写作、阅读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四者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不断实践、总结,构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模式。

6.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形成中期研究总结。

()结题验收阶段(201911—201912月)。

主要是通过专家指导,使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教学模式更规范、科学,形成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并推广研究成果。

1.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递交结题申请。

4.接受课题组结题验收。

(四)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

(一)探索出小学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

1辨析音义,指导识字。

小学阶段节选的小古文,都比较浅显,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教学中,虽不易加大学习的难度,但也要对小古文中的常用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小学高段小古文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参照注释法;二是讲述大意法;三是溯本求源法;四是归类比较法。小古文字词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学法是积累法、诵读法、查阅工具书等。

2巧疑妙答,引导说话。

引导学生说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用的是,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二是反复诵读课文法;三是精读课文,挖掘说写资源法;四是联系生活,开启说写智慧法;五是拓展阅读,延续说写过程法。

3积淀语感,指导朗读。

在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读法,朗读、默读、精读和速读,甚至是听读、跟读、自由读、互读、齐读、指名读等。在教学中,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鉴于小古文的特点,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把握节奏、寻求语感、体味语境,才能读通读懂课文,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也才积累运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学会运用所读文章的优美语言。

4寻找契机,运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虽有读写分家现象,但读写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这样读写渗透。一是理解词句与积累运用相结合。如《伯牙绝弦》,就“知音”一词,在古代含义深远,在现代仍有勃勃生机的词语,就展开说写训练。我们的设计环节里就有“识知音”、“遇知音”、 “失知音”、“祭知音”的设计。二是理解文意与古文译写相结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理解文意,总会安排古文的译写。这个过程是对文言文的理解、模仿、再创作的过程。三是品读文章与读写生成相结合。在小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读写生成点,达成读写结合。主要是是文中知识点或矛盾的聚焦点。如《两小儿辩日》,关于日远近的焦点,就此可以展开辩论、搜寻资料、写成科学小品文;还可以是挖掘文本意蕴与生活联系的读写生成。四是拓展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基于教材节选以及文言篇目较少的缘由,小学小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了拓展阅读的策略。那么用什么来检验拓展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呈现阅读成果,一般是写读后感。

5分享文化,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小学阶段的拓展阅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课前搜集资料。源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老师会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它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这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二是课堂挖掘,针对某一词语、句子、问题展开。比如:《伯牙绝弦》中的“知音”,人们对知音的认识程度;还比如:《两小儿辩日》中“日”远近的科学依据等展开的阅读。三是课后延伸。比如:《学奕》拓展延伸,体验快乐。出示小古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这样的引导,引导学生读全文,甚至读《世说新语》整本书。也可能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郑人置履》、《自相矛盾》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出小学高段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教无定法,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是因人、因材而异。通常有以下模式。

1以“读”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读”为线索,结合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基本分为五个步骤。也是教学中经常见到的,大同小异的一种小古文教学模式。

读课文,读通课文。先由教师范读,注意语速、停顿、节奏、重音和语调,使学生初步感知小古文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再次感受读小古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通顺为止。

细读课文,理解文意。先采取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最后再次朗读,教师关注学生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语感。

精读课文,体会内涵。小学阶段节选的小古文,短小精炼,意蕴深远。学生在读通课文,读懂文意之后,联系生活,说写文章中的知识点、聚焦点、留白点以及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来品评文章的内容与情感。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诵读课文,积累语言。在品评文章的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把握节奏、寻求语感、体味语境,受到情感熏染,获得思想启迪,达成语言积累的目的。

拓展阅读,提高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兴趣,把握小古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小古文学习的能力,提倡学生读全文、读整本书,鼓励学生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写课本,撰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文”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文本”特点、核心内容为线索,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它是某篇文章特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为其他小古文所共享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构建小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思想却是可以借鉴的,为其他小古文构建教学模式提供范版。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教学模式以“日”为切入点,设计的五环节教学。  举日——象的关照; 探日——理的寻思; 辩日——趣的体验; 决日——知的分享; 悟日——智的启迪。整个教学围绕“日”展开活动,从举日、探日、辩日到决日、悟日,更加贴近文本、贴近生活,贴近小孩子的认知心理,可以说环环相扣,妙趣横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

如“辩日”环节,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生:齐答)辩斗。当展开辩论时,王老师与学生合作进行了激烈地辩斗,并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如:此言差矣、非然也、非也非也等。随着语速的加快,音量的升高,说话字数的减少,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神采激扬的辩论,精彩绝伦的示范,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辩斗。王老师的这一示范,正是阅读与说话相结合的表现,类似这样的例子“悟日”中读写结合也是非常完美的。

3.以“学”为主的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整合,然后结合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的教学模式。

如:由本人执教的《学奕》一课,首先请学生就这篇课文学习,提出问题;其次,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关于课题提出的:谁学奕?怎么学?结果呢?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关于字词理解提出的问题,六个“之”的理解?关于朗读提出的问题等等,结合语文学习规律进行二次备课;接着,遵循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逐个解决问题;最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或补充课堂内容,或拓展延伸。

()师生的文言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文言素养同时得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明显进步,对于拓展阅读明显感兴趣,尤其是对文言文的诵读水平,从诵读的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感等方面明显提高,并且能在诵读中体味内容与情感。老师在教学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明显深入,对教学策略的运用明显娴熟。

()研究的文本成果。

1.形成三份报告一份方案。即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及研究方案。

2.形成两份申请一份鉴定表。即评审书、成果鉴定申请表、结题鉴定表。

3.形成研究心得、研究课例、研究论文。

 

   三、思考及设想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视理论研读工作。以前,在教学中很少这么细致研读课标,对课程理念含含糊糊,导致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如今,课题研究需要研读相关理论,需要理论指导研究,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对理论的研读缺少深度与宽度。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课标的研究,同时加强文本研究,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在近半年的研究日子里,在小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听说读写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还不能做到胸有丘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离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还有很大的距离。

3.教师的文言文素养有待提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白话文改革,距今已近百年。随着岁月的推移,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分离越来越深。文言文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文化传承方面也是越来越薄弱了。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很多文言文都读不懂、读不明白,自己半瓶咣当,又怎么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呢?因此,教师的文言文素养有待提高。

()后续研究。

1.研究设想。继续研究听说读写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策略。

2.学习设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言文素养。

3.推广打算。对于研究结果,打算从我做起,从我们学校做起,逐步推广文言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四、学校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五、县/区教研室意见

 

 

单位盖章 

         

六、鉴定小组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学科

鉴定职务

工作单位

签名

 

 

 

 

 

 

 

 

 

 

 

 

 

 

 

 

 

 

 

 

 

 

 

 

 

 

 

 

 

 

七、鉴定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八、市教研中心意见

 

 

单位盖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