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2024-01-27 18:26:23)
标签:

转载

22】怡和洋行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怡和洋行位于外滩27号,又名查顿或渣打马地臣洋行,原有西文名称:Jardine Matheson & Co.Ltd.。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怡和洋行1832年由英商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早期的怡和洋行,主要以贩鸦片为主。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缴获非法入境的2万多箱鸦片中,怡和洋行就占7千多箱。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卷土重来,1843年在上海设分行,在外滩27号建造楼房经营航运公司,并建造了公和洋码头以及仓库、货栈。此后,又开办纱厂、缫丝厂、打包厂、啤酒厂、制材厂,同时向内地投资开矿。怡和洋行1874年还做军火生意,1876年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亦安装了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和引入各种机械及工业设备。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怡和洋行不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称,实力雄厚。由于生意兴隆,大楼也历经多次改造和重建。下图为第一代至第三代洋行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下图中,19号为中央饭店,1908年改建成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20号为沙逊姐妹楼,1929年改建为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23号为仁记洋行,1908年改建为德国总会,1937年改建成中国银行大楼;24号和26号为老沙逊商务楼,1924年24号改建为金正银行大楼(现工商银行大楼),1920年26号改建成杨子保险大楼(现农业银行大楼);27号为第三代怡和洋行;28号是禅臣洋行,1922年改建成格林邮船大厦。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1920年,怡和洋行又开始重建第四代大楼,1922年11月竣工,为五层建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建成时,在屋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大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上世纪三十年代,怡和洋行在原大楼上又加了一层,成了六层建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太平洋战争之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复业,但业务已无昔日之盛。大楼出租给昌兴轮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等,英国大使馆一等商务参赞、财政参赞及新闻处等也都在此办公。下图拍于1948年。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1955年大楼交上海市房地局管理,市外贸局及所属单位使用。1983年,大楼再次加高成为目前的外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怡和洋行大楼由马海洋行思金生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原高五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外墙一、二层墙体采用粗凿花岗岩垒砌,视觉粗犷,坚固无比,八扇巨大的拱门一字排开,直达二层后自然形成二楼半圆拱券的落地窗。大楼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三至五层中间,贯以4根科林斯式石柱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平台和穹顶,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和1983年的加高,原来顶部的平台、栏杆、石屏和穹顶被拆除,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23】格林邮船大楼

  格林邮船大楼位于外滩28号,也称怡泰邮船大楼,原有西文名称:Glen Line Steamship Co. Building。抬头望去,大楼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该地块原为德商禅臣洋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从事远东贸易的德国公司,也是最早在上海开业的德资洋行,总行设在德国汉堡市,1856年在上海外滩设立分行,并成为禅臣的中国总部。大楼始建于1863年。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禅臣洋行最著名的业务是经营工厂和铁路的成套设备,以及西药、染料、军火等,乃至绒线、布匹、针线等日用商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大楼被英商怡泰轮船公司购得。怡泰公司是英商爱得公司在上海设立的分公司,有10余艘轮船。经营上海至日本的直达航线和上海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日内瓦月往返航线。由于怡泰公司开设的中欧航线,以“格林轮”最闻名,故其上海分行又名格林邮船公司。1920年开始翻造新大楼,1923年3月竣工。由于大楼是轮船公司所在地,为了便于对外联络,大楼装有完善的收发报系统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太平洋战争期间,格林邮船大楼为日军所占,底层被日本正金银行使用。抗战胜利后大楼仍由公司收回,但因战争影响,航运业务一时难以恢复正常,故将大楼租给美国海军及美联社等新闻机构使用。沿外滩底层被作为美国新闻处阅览室,另外,美国的海军宪兵机关和军邮局也设在此楼。解放后改为中苏友好阅览室,由于大楼原来就有较先进的通讯系统,1951年3月成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1996年10月,上海电台迁往虹桥路广播大厦,大楼转交上海市广电局使用。格林邮船大楼是向上海人民广播45年的地方,所以人们都称它为广播大楼,现为上海清//算//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大楼高七层,另有地下室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底层外墙使用大块花岗岩石砌成,坚固结实,大门和边门均设计成罗马拱券,两旁置有爱奥尼克式花岗岩石柱,二、六、七层均为挑出阳台,建筑外立面设计简洁明快,线条做工讲究。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在临外滩的七层顶部设计成一座塔楼,远看犹如是一座远洋巨轮的瞭望台,新颖独特,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24】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位于外滩29号,原有西文名称:The Banque de L'Indochine。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外滩29号早期租地人为利生银行,后成为法//兰//西银行行址,1896年法//兰//西银行归并华俄道胜银行,该处又成为华俄道胜银行行址。下图27号为第三代怡和洋行,1920年拆除;28号为禅臣洋行,1922年改建为格林邮船大楼;29号为华俄道胜银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迁往外滩15号新址后,该地块由法资东方汇理银行买下。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来的建筑已不敷使用。1911年,该行将旧房拆除,重建新楼,1914年建成投入使用。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解放后,东方汇理银行停业,大楼改名东方大楼,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由通和洋行设计,华商怀盛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建筑面积272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大楼立面比例严谨,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立面作三段式划分,以正门为轴线,两边对称。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视觉上给人以厚实匀称的感受。底层中间为高大的拱券门,拱券内有一对塔司干立柱,楣部为希腊式楣构和巴洛克卷涡。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大楼的中部设两根贯通二、三层的爱奥尼式壁柱,二层正中的窗户采用帕拉第奥式组合,顶部出檐较深,有精致的雕饰。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特别是位于二层正中的窗,采用的是经典的帕拉第奥母题形式(Palladian motive)。帕拉第奥母题是由拱券、柱式、壁柱、墙壁等建筑部件构成的一种组合窗。整个窗有三个窗洞,中间窗楣上方呈券形,高而宽;两侧为矩形,低而狭,那是16世纪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的经典构图。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设计师用豪//华夸张的手笔,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将短檐、波浪形墙面、浮雕、爱奥尼克式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10)

  (未完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