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字林西报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字林西报大楼位于外滩17号,原有西文名称:North China Daily New
Building。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字林西报》创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原名《北华捷报》,也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刊。从1850年到1951年,这份报纸记录了上海城市历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百年。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外滩17号这块地皮原为上海大地产商马立师所有。马立师以地价折为字林西报的股金,占报社全部股份的47%,从而担任了报社的董事长。1901年报社在此建房办公,原大楼为三层印度式砖木结构。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由于业务发展迅速,1921年报社兴建新楼。设计师充分利用外滩这块狭小的地皮,设计了一座身材颀长的的报业大楼,1924年2月落成。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当时《字林西报》编辑部位于大楼的一、五及六楼,其余的楼层租赁给友邦保险、亚美保险、四海保险等公司,1941年被日军占领,解放为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等单位也曾经在此办公。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98年房屋置换,友邦保险有限公司重新入驻,成为第一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大楼也易名友邦保险大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高8层,连地下室、夹层和顶上的两个亭子,可算是11层。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正立底部两层墙面采用粗糙的大块花岗岩砌筑,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石料专程从日本东京附近开采而来。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系意大利雕塑家所作,可惜在文(格)时期毁损。三至七层水泥粉刷,方形窗格排列整齐。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内置阳台。屋面配以造型优雅的巴洛克式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不仰头细看,很难发现高悬于檐口下的8尊大力神雕像。设计师用花岗岩作雕刻材料,但只雕塑了大力神的上半身,腰部开始自然过渡到漩涡卷形的托座,宛如卷曲的大腿,真是奇思妙想的设计。这8个大力神都高举双臂托举檐口,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他们灵活生动的姿态各不相同,强壮手臂的肌理清晰可见,劳苦功高地举了近一百年,未曾松懈。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6】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位于外滩18号。这里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麦加利银行,原有英文名为Chatered
Bank,也译为渣打银行,以银行的第一任总经理麦加利的名字而命名。麦加利银行总行在伦敦,1857年11月在上海设分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外滩18号原为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的行址,1892年丽如银行停业,麦加利银行购入其房产并迁入,那时的建筑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建筑。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22年大楼重建,
1923年建成。解放后,麦加利银行迁至圆明园路。1955年改名春江大楼,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市水产局、上海水产协会等曾经在此办公。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04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低档的旅馆。2004年后,经过整修的外滩18号,成了集世界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以及艺术展馆为一身的顶级综合消费场所。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早期的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金融中心”。麦加利银行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大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外形设计横、竖向均为三段式,大门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底层为粗石基座层,以花岗石贴面,显得粗犷坚固。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至三层中段贯以两根爱奥尼克式石柱。据说这二根古希腊式的花岗岩石柱是原装,来自200年前意大利的Tuscani教堂。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四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顶层的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7】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
汇中饭店位于外滩19号,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原有西文名称:Palace House
Hotel,意为王宫饭店。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汇中饭店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原名叫中央饭店,是一座英国式的三层楼房,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旅馆。该楼在外滩落成时,堪称是上海一幢鹤立鸡群的建筑,在一个相当时期里,它一直以昂扬的姿态,傲立于黄浦江畔。1865年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时,就曾租借这个饭店营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光绪二十九(1903),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06年,该饭店的拥有者中央商店有限公司主事者,似乎觉得这幢建筑已赶不上当时社会发展的标杆,因此决定对老建筑进行重新打造,为此,他们聘请了建筑师司高特(Walter
Scott)设计新饭店,并确定以“Palace”为新饭店命名。于是,三层楼房被拆除翻新,新大楼1908年竣工。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幢六层美国风格的建筑,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下图自左往右:12号是第二代汇丰银行,1921拆除,1923年改建成第三代汇丰银行大楼(现在的浦发银行大楼);13号为第一代江海北关,1893年建成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第二代江海北关,1927年改建成目前的第三代海关大楼;14号是得华银行,1946年拆除,1948年改建成交通银行大楼(现在的上海市总工会);15号宝顺洋行,1902年改建成华俄道胜银行(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6号为李百里洋行,1926年改建成台湾银行大楼(现在的招商银行);17号为李百里洋行,1886年翻造成4层,1924年改建成字林西报大楼(现在的友邦保险大楼);18号为丽如银行,1922年拆除后,1923年改建为麦加利银行;19号为汇中饭店,1906年拆除,1908年改建成汇中饭店(现在的和平饭店南楼)。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座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2月,国际第一次禁毒大会,又称“万国禁烟会”就在汇中饭店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国首席代表是两江总督端方。1911年12月,辛亥革命成功,上海各界人士假座汇中饭店大厅,欢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此订婚。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当时,汇中饭店因为有上海最早的屋顶花园而风靡一时。花园由人工草坪和绿色藤蔓装饰,有一个巴洛克式的亭子。当时,在这里变喝咖啡,边欣赏江景和对岸浦东的田园风光,是绝佳的享受。可惜的是1912年8月的一场大火,把这里的一切燃烧殆尽。从此,屋面也成了平顶。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抗日战争期间,酒店被日军占据,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此大楼产权。解放后,大楼曾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使用,1965年,汇中饭店改为和平饭店南楼。20世纪80年代,大楼差一点被拆除。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2010年大楼被改造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大楼的中间两层空间的18套工作室供全球的艺术奖免费使用6个月。汇中饭店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以及艺术活动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汇中饭店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设计师司高特,华商王发记营造厂建造,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7平方米。这里也是上海最早安装使用电梯的大楼建筑之一,电梯是从英国进口的奥的斯电梯。高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造型采用巴洛克风格,外观为文艺复兴式,白砖墙面,镶红砖腰线,顶部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塔式凉亭和屋顶花园。它那富有欧洲情调的内装饰,深受世界各国游客的欢迎。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 [转载]上海外滩——历史建筑(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