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常见感染及实验室检测与鉴定!
(2025-09-28 15:52:57)
标签:
知识技术方法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常见感染及实验室检测与鉴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在培养基上形成金黄色菌落而得名。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空气、土壤、物品表面)及人体体表(如皮肤、鼻腔黏膜),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 正常情况下可能不致病,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皮肤黏膜受损时,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疾病。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球形,直径 0.8-1.0μm,常呈葡萄串状排列(因分裂后不分离),是其典型特征。
革兰氏染色阳性(染色后呈紫色),无鞭毛、无芽孢,部分菌株可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 37,pH 7.4 左右。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形成圆形、光滑、凸起、边缘整齐的金黄色菌落(产生脂溶性金黄色色素),菌落周围可因溶血产生透明环(致病菌株常为 β- 溶血)。
可在高盐环境中生长,这一特性可用于分离鉴定(如选择培养基 “甘露醇高盐琼脂”)。
3、抵抗力
对热、干燥、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加热 60 30 分钟可杀死,但芽孢(非本菌,指污染的芽孢菌)需更高温度;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周。
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是临床重要的耐药菌株,治疗难度大。
二、致病性与常见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有关,如:
毒素:肠毒素(引发食物中毒)、溶血毒素(破坏红细胞)、杀白细胞素(损伤白细胞)、表皮剥脱毒素(导致皮肤脱落,如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
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使血液凝固,保护细菌免受吞噬)、透明质酸酶(破坏组织屏障)等。
常见感染类型包括: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最常见)
如疖、痈、毛囊炎、伤口化脓感染等,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流脓,脓液黏稠(因凝固酶作用)。
2、全身感染
若细菌侵入血液,可引发败血症、脓毒血症;若扩散至内脏,可能导致肺炎、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3、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剩菜、乳制品、肉类)后,约 1-6 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肠毒素耐热,加热不易破坏)。
4、其他
新生儿可因感染引发“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导致皮肤大片脱落);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发生尿路感染等。
三、实验室检测与鉴定
1、标本采集
感染部位标本:脓液、伤口分泌物、血液等;
食物中毒:剩余食物、呕吐物。
2、鉴定步骤
涂片染色:革兰氏阳性葡萄串状球菌。
分离培养:接种于甘露醇高盐琼脂,观察金黄色菌落及甘露醇发酵(致病株多发酵甘露醇,菌落周围变黄)。
生化试验:触酶阳性(区别于链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重要致病指标)。
毒素检测:食物中毒标本需检测肠毒素。
四、预防与控制
1、日常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如碘伏),避免接触感染源。
食品卫生:剩菜及时冷藏(2 小时内),食用前彻底加热;避免食物被皮肤、鼻腔分泌物污染(如做饭前洗手)。
2、医院感染控制
MRSA 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需加强医疗器械灭菌(如手术器械高压灭菌)、医护人员手卫生,对感染者隔离治疗。
3、治疗原则
轻度皮肤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
严重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青霉素,因耐药率高),MRSA 需用万古霉素等特殊药物。
五、总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日常可见、致病广泛”的细菌,其危害不仅在于感染本身,更因耐药菌株的存在增加了治疗难度。预防的核心是减少接触和污染,而实验室检测中“葡萄串状形态 + 血浆凝固酶阳性”是快速识别的关键依据。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