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小学心理主题班会课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019-12-25 00:08:23)分类: 区级重点课题 |
论小学心理主题班会课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刘昕荣
摘要: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之本在立德,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师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各学校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并提出了形式丰富的德育教育课程,众所周知,所有的德育课程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育人”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小学心理主题班会课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总的来说,它以创新、丰富的形式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架起沟通家校、亲子之间的桥梁,实现了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 家校关系 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
一、它以创新、丰富的形式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任务;
班会是集中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重,思维具有具象性,但他们的注意力不长,所以班会课尽量减少说教式、灌输式班会,突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寓教于乐中达到德育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再好的组织形式,如果一成不变,长时间采用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教育功效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如演讲、辩论、比赛、参观、表演等各种形式轮番采用,让学生始终对班会保持新鲜感和期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二、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示,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新的健康。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的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因此,小学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是符合当下社会形势的,尤其在全面育人的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生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是确有必要的。它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着眼点”,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它架起沟通家校、亲子之间的桥梁,实现了教育的“合力”。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1979)这本著作中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指出,所有的关系和社会经历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他把儿童的世界分为四个系统(或者叫圈),越靠近儿童的系统对儿童的影响越大,最接近儿童的圈是微系统。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学校、他们的社区里度过,这个内圈最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而父母和老师都在这个圈子里。
学生的发展靠的是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只有充分发挥这三者之间的“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心理主题班会将三者联系在一起,让家长走进课堂,让学生靠近家长,让老师沟通家长;学生不再是课堂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家长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主动参与课堂的“教育者”。教师也能目的明确地开展班会课,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解决学生面临的心里困惑,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它架起沟通家校、亲子之间的桥梁,实现了教育的“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语:在国家“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优生优育、重视家庭教育的新式育儿观念中,在全社会注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形势下。小学生心理主题班会以创新、丰富的形式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架起沟通家校、亲子之间的桥梁,实现了教育的“合力”,它真正实现了关注学生心理、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
薛燕.小学生主题班会课德育功能的研究【J】.江苏教育.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