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做手机的主人,家长做好榜样
(2019-12-24 23:29:40)分类: 区级重点课题 |
做手机的主人,家长做好榜样
刘昕荣
说起智能手机,相信家长们对它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手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不管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它;要说“恨”,主要是因为不少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饭不好好吃,做作业拖沓,辅导作业更是难上加难,时不时家里就上演一出“手机争夺战”。
青少年沉迷手机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很多家长“懒”。有人说,手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用手机来代替自己。因此,我想组织一次关于使用手机的班会课,目的在于讨论手机的利与弊,让学生和家长都能端正对手机的态度,最大程度上发挥手机的价值,让手机成为促进亲子关系的纽带,促进我们学习的法宝,而不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屏障或者矛盾的源泉。
作为教师,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个别往往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他们的上课效率直接影响着学业。我试着在探索是什么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过查询一些资料,我才明白手机这种电子产品竟然是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之一。现在很多家长习惯拿手机哄孩子,图个方便省事,当然,也有不少家长确实是忙碌中的无奈选择。但是,他们或许不知道,孩子在玩手机的同时,失去了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多是因为过早接触电子屏幕造成的。因为动画片或者儿童游戏大多色彩艳丽,画面转换过快,极易让孩子的视觉神经系统疲劳。来自电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强烈的,适应了快节奏的孩子,很难在相对平淡的、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一位小学老师说,课堂上坐不住、爱走神儿、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半数以上都有爱玩手机、看电视过多的习惯。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实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细致入微地观察,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在如今的工作生活中,完全禁止使用手机不切合实际也不必要,当家长需要使用手机时,可以跟孩子商量,这样设定好时间、界限,又能平等沟通,这样一来使用手机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便不会有疏离的感觉。
当家长使用手机不是因为合理的工作或放松需要,而是养成无故刷手机的习惯时,就需要特别的自我约束了。可以尝试离手机远一点,把它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高质量的陪伴要有爱和情感的投入。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要有倾听, 要有语言和肢体的交流,要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