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h202235课题研究成果3(论文)

(2023-12-19 15:26:21)
                                         聚焦学科整合 让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教学
【摘要】: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最新颁布,教育部在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同时,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领,首次指出了“课程育人”的教育宗旨,不仅强化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 性,而且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更明确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指导体系,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从而着力发展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整合 核心素养 育人目标
随着今年4月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相信各个中小学不同学科以及学段的教师们都在第一时间内投入到了研读课程改革方向,解析课程改革内容的工作之中。作为一名乡镇小学教师的我也不例外,从拿到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那天起,便踏上了这条“漫漫思索路”……在研读和探寻课程改革内容的过程中,“核心素养”这四个大字尤为显眼,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修订原则、还是课程的方案与目标中,都能见到其身影,可谓是贯穿了整本课程标准的中心。在此契机下,我又研读了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跨学科学习”的拓展学习任务要求以及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解,来简要谈谈对于学科整合教育和提升学生素养发展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一、充分挖掘学科价值
      作为语文学科来讲,这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而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是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语文这门学科的课程性质可谓是诸多学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它本身有着多样化的功能性和实践拓展的能力,在育人功能上也是有着非常多而细化的内容及要求,这也是作为主流学科,能够占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所不可磨灭的原因之一。而《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立德教育为核心的学科,它注重的是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以及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正所谓“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而且还能够更深层次的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语文学科与之相对应的相同点在于,两门学科在课程的中心思想与性质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都旨在为学生的学校教育层面上进行全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引领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科价值上,这两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实际上是能够进行相互衔接和促进的,我们要摒弃过去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教育理念,从而在学科的育人价值观念上进行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能够在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全面素养。
二、建构合理化教学整合
      课程的整合教学对于当下的教育环境来说,已经不是新型的理念与思路了,在美国教育联合会常务委员李佩宁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针对跨学科整合这一名词的定义,最早是由戴安娜·罗顿、马克·秦等人提出的,他们将跨学科教育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由单个教师或教师团队对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知识、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进行辨识、评价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的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向我们提出了“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立,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同时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学科的整合教学并不仅是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结合就可以了,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机的将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思想意识进行结合,并创设出合理化,不空乏无效的整合课程,从而提升学生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情发展的特点
      每个阶段的教育改革,其中心思想都是围绕着学生的不同年段和学情特点所开展的。从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看,每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是处于有阶段性、有梯度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与发展的。而在学科整合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学情发展特点也是实施教学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就能帮助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知悉,也就相对的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进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教学生成,这种学情的关注实际不仅仅是帮助了教师去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处的能力范围,更是可以让学生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素养提升的方法之一。例如我们在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在关于课程内容上,两者都提出了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建构学段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有效实施。例如在执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例时,在整合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该年段的学生对于科普类的知识不太熟知,那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就不能过于复杂和深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贯穿“文化自信”层面的价值导向,全文的教学内容围绕“中国航天”这一主题进行开展,通过“神舟十三号载人火箭”的成功发射视频,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伟大壮举,从而促进学生初步的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以情境促动素养提升
     情境的创设对于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我们教学的对象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在其自身的能力发展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也许有些孩子生来就具备,但不可否认的是,后天的激发和培养是帮助学生更加完善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总是在情感表达与交流这一阶段中,格外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拓展与表达。在执教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不拖拉》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整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一分钟》的课例进行教学,在围绕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人物“拖拖”及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代入“拖拖”这个角色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情境的开展,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拖拉现象以及没有时间观念是一个很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情境的创设里,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想象的空间”,比如你觉得在面对起床穿衣服这件事上,“拖拖”会是一个怎样的表现呢?大多数孩子在这个环节都会表达出自己对当前阶段的见解,例如像“他会慢吞吞的拿起衣服,过了很久都没穿好”、“嘴上说穿衣服,其实手都没动过”、“他可能会看着衣服发起了呆,然后就这么坐着”……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所展现出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均为在情境创设下所得到的反馈,所以从情境的角度出发,学生的素养提升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得到了有效发展。
五、转换教学思维方式
      何为“教学思维”,以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来说,在教师层面上,它是指对于某个学科或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有着其固有的或传统的一些观念。例如语文学科,它是语言文字的总称,也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思维上,教师所需要注重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整体性运用,比如拼音字母的教学,从以往到现在,它都是作为学生接触文字前的基础式教学,过去的拼音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反复的跟读,又或者是将拼音字母写在画报上来进行教学,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现在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拼音字母的整体化认知,它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单一的结构指导到现在的情境创设、辨析比较、拓展延伸等,它更多的是以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导向。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历经了《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等课程教学方案上的转变,逐步的让学生从过去单一的思想教育,生活教育提升为法治教育、道德修养、政治认同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以从新课标的颁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学科的教学模式,现在主要提倡的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增强学科的情境性,全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整体教学。而这些内容都告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去权衡和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同时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总停留在过去式的教学经验与想法中停滞不前,要学会更新自己的理念,正确看待当下的教育,并充分利用课标指导体系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内容,尝试转换自身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够站在教学的最前线,把握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使今后在学生的育人价值方面,能够做到从知识体系到素养教学的整体提升。
      综合以上的内容来看,其实学科整合教育的实施并不仅是将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就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它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作为一线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理清学科间的课程体系,认真研读课标内容,提高自身素养水平能力的同时,做好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从而更好的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道德法治课程标准[S].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众创,201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