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笔记
(2020-02-20 23:32:59)
标签:
工作室教育 |
分类: 名师工作室 |
读《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笔记
《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是张凌燕著作,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这本书着重讲述了设计思维在商业和管理上的应用。但是这本书还是有不少理论可以用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上。
首先,书中提到的设计思维应以人为中心,并对以人为中心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以人为中心意味着一切始于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意味着尊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的差异性,更好为个性化需求服务;以人为中心意味着在过程重要适中保持对人的关注;以人为中心意味着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对方,以为人们营造愉悦的体验为目标;以人为中心意味着从人类的高度来思考和行动;以人为中心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平衡。对于“以人为中心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平衡。”我暂时还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但是设计思维之所以会有“设计”存在,是因为人们有某种潜在的需求要被满足。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需要洞察、创造、互动、体验式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自己正在探索的“项目式教学”,应该考虑如何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加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发现具有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在解决实际性问题时效果往往比“只说不做”的案例教学来的更加深刻。
其次,是对同理心的修炼。一个能践行同理心的人,比拥有同理心的能力更重要。假设你能够深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但什么也也不做的话,就算不上有同理心的人。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说“我懂你”,更要以实际行动帮助对方。书中介绍了五步法来修炼同理心。
第一步是对人的关注。我觉得用怎么样的心态去关注人至关重要,如果无心插柳,这里定不会柳成阴!应以积极友善的心态去倾听,带有意识去观察,带着好奇心去思考,比如说他在表达什么?他地感觉如何?他是怎么想的?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这些都是同理心要去探索的问题。
第二步是放下自我。如果不放下自我,你虽然在听,但其实是“听不到”对方的。就好像不把自己的鞋子先脱下来,就没办法穿上他人的鞋子(这个比喻感觉有点牵强)。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我即是他的思想意思。
第三步是倾听、观察和感知,真正进入到对方的内心。这一步说着容易真正做起来却特别难。首先是倾听者的专注读,也不能让别人一直自说自话,还要用语言和非语言来回应对方,同时自己也不能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也不能被对方的情绪影响。如果倾听都不成功了,何来进入到对方的心呢?倾听就是一门艺术,我有待提高。
第四步是真正地理解对方的感觉和需求,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使得双方的情感融为一体。这个看似跟第三步差不多,但关键在于描述出来,特别是对诉说者感觉的描述。准确解读他人的感觉,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用什么词来描述……,闭目静想,脑海里也没能蹦出几个描述感觉的词汇来!此刻深刻体会到语文课有多重要了!总之,想要做到感同身受,首先要从训练对自我感觉的敏锐度做起,捕捉自己的情绪状态,收听自己的感觉频道。
第五步是作出符合对方期望的回应。这个回应有很多种,口头上的、行为上的或者解决方案等。这里感觉很有用的一个方法是根据对方感觉辨识,加入情感,重复对方话语中的信息,将他的感受说出来,让对方明白你确实已经理解了他。
在设计思维时间中,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群体的问题,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同理心就是设计思维中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同理心就没有了设计思维。
最后,哪些问题更适合设计思维?原话如下:
1.
2.
3.
4.
5.
简单来说,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与人有关的系统性问题比较合适设计思维的方法去解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过往可借鉴的经验越来越少,创新需求越来越迫切,相信设计思维必然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流方法论。
读书明不足,读书晓原理,读书知方向。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实践才能把书本一起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