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2019-02-26 13:06:20)
标签:

杂谈

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摘要:所谓音乐,就是用声音使人们快乐。准确的音高、稳定的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体,但是在小学阶段音准与节奏往往是音乐课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音准,唱歌跑调会使歌曲失去应有的美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音准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准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构成音乐的元素有很多,例如:音高、节奏、时值、力度、速度等,在我看来,音高和节奏是构成音乐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节奏好比血管,而流淌在这条血管里的就是高低不同的声音。声音的高与低是比较抽象的,我们最常用的柯尔文手势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初学者或者是片段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宜用在演唱中,因为那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对歌曲情感的表现。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学习并归纳出一些音准教学的具体方法,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下面我具体的谈一谈:

一:音准教学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

在音准教学中,无论哪个阶段选择合理的音域与节奏都十分重要。如果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不仅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高的音域会对学生发声器官造成伤害,复杂的节奏会因为“饶舌”让学生感到为难。因此在音域的选择方面:低年级的歌曲应保持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之间,调性以C大调为主,偶尔使用F大调和G大调,例如:歌曲《大雨和小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C大调,音域是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一组的a、《布谷》(人教版一年级上册)F大调,音域是小字一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c;中年级的歌曲则可以适当扩展到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d之间,但仍以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为主,调性方面可进一步的丰富,如降B大调或者D大调,例如:《放马山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降B大调,音域是小字一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d、《快乐的泼水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D大调,音域是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d;高年级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训练音域则可以拓宽到小字二组的e或f,但如果是专门的音准教学,主要音域应保持在从小字一组的c或者小字组的a开始的一个八度内,例如《快乐的嚓嚓嚓》(苏少版五年级上)降E大调,音域是小字一组的降e到小字二组的降e、《采莲谣》(苏少版五年级上册)降E大调,音域是小字组的降b到小字二组的降e。节奏方面:在音准教学时应以简单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尽可能少用十六分音符或三十二分音符,在乐句的终止处以二分音符或全音符为主,这么做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止感。

2.渐进性原则

小学六年,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很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应过分开展专门的音准教学,此时的音乐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音准教学,但应以兴趣为前提。如:《乃哟乃》歌曲中只有do、mi、sol三个音,歌词有趣节奏简单,非常适合作为低年级音准教学的曲目。进入中年级后,可开展专门的音准教学,初期应从简单的sol-mi开始,根据柯达伊的观点,儿童最早最自然的发声是sol-mi下行的小三度,在我的实践中还加入了do,因为do是首调唱名法的主音,这么做也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主音的感觉。音阶教学的顺序然后是la-do-re,至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五声音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半音的存在。中国的许多民间歌曲和儿童歌曲都是用五声音阶创作的,因此可以作为视唱练耳的素材,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例如:《其多列》一首云南哈尼族的民歌,整首歌曲是用五声音阶创作的,节奏轻快、情绪活泼,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熟悉了五声音阶之后再加入fa和ti,fa和ti的教学不应过早,应该在学生对全音的感觉十分熟悉后开展,学习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半音与全音在音响上的不同,这样有利于加深印象,练习时加入柯尔文手势更有助于半音的掌握。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二、音准教学的策略

1.形象具体的视唱练习

音高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单纯依靠视觉获得的信息高达83%,单纯依靠听觉获得的只有11%,如果耳目并用则会高达90%。在听觉教学中通过画图、手势、游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音高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 音级位置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高低不同的三个方框(图3),每个方框中标注一个音,然后教师指着方框请学生唱出音名,同时以柯尔文手势配合;也可以由教师指着某一个方块,请学生用“hum”哼唱出音高,使音高位置与视觉图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钢琴不断弹奏这三个音让学生校准音高,由于音级较少且是三度音程,因此音准教学初期这种方法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2)音级台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台阶,并在每一级台阶上标注一个数字,学生指着台阶上的数字唱出音名,这种做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音阶的概念,理解音级上下行的关系。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跟随音级的变化,身体略微出现起伏,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在学唱初期可以允许学生做出这样的动作,但是在熟悉音程关系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控制身体的起

3)画旋律线伏,以免对学生以后的歌唱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借助学校的楼梯或者合唱使用的台阶进行实地教学。

画旋律线的做法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就是根据音的高低,绘制出一条旋律线,歌唱时要求学生用手指在空中边画旋律线边歌唱,这种做法旨在提示学生旋律中的音是高低不同、有起有伏的。需要注意的是画旋律线的方法,应当在学生能够唱准单个音级并且熟悉音级之间的关系后进行。在唱旋律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跑调的问题,特别是三度以上的跳进和半音级进,此时可以采用柯尔文手势进行辅助教学。

2.多种形式的聆听练习

音乐是用来听的,虽然我们教学中以教唱课为主,但是绝对不能忽略听觉训练。之因此学生唱不准,归根到底是内心缺乏相关音高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听觉,只有听得准才能够唱得准。

(1) 无声的演唱

无声的演唱顾名思义,就是不出声的歌唱,在一个四十多人的班级里集体授课,想要让每个学生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很难,因此就会出现,一个人唱不准,全班人都唱不准的情况,只有极个别乐感较好的学生能够唱准音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尝试着让学生在演唱之前,做无声的演唱——只张嘴不出声,最好能够把歌曲的情感也一并表现出来。这种做法起码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听准音,也就是解决了听觉信号输入的问题。初期的这种练习宜采用短小的乐句,8小节的平行乐段最好,随着教学的深入可采用对比乐段、乐句型乐段等。当然我们也可让学生小声的哼唱出歌曲,哼唱的过程不用考虑具体的音级,也不需要歌词,无形中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2) 间隔的演唱

对于演唱三度、四度、五度这样的跳进来说,小学生不太容易唱准,或多或少都会相差半度甚至一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间隔演唱的方法。正如下图中的示例,这是一条完整的音阶,在演唱时为了训练学生演唱三度,因此下划线的re、fa、la做无声的演唱,这样做就相当于在学生的心里演唱了一条完整的旋律,但是在听觉上却是三度的进行;如果是学唱四度音程,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do和fa之间的re、mi放在心里唱,反复多次以后直接演唱do—fa,如果仍出现音准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唱完do之后在心中唱re和mi然后再唱fa。

【研究成果】论文—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

3.简单有趣的编创练习

编创就相当于作曲,我认为学音乐要向学语文那样,把音乐当作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去编创。编创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出一首好听的歌曲,而是让学生将其所学进行实践,像做游戏那样根据喜好编写自己喜欢的旋律。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使用许多音级,像练习视唱那样从五声音阶开始,也不必强调节奏,初期甚至可以没有调号没有拍号没有节奏,但是一定要让旋律结束在主音do上,这么做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调性的感觉。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内心听觉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即使不具备内心听觉也不必担心,刚开始练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创的旋律一一写在黑板上,请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视唱,视唱多遍后请学生在几条旋律之间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听的一条旋律,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自然便会思考如何让自己编创的旋律更加好听,因此便会促使学生主动记忆每个音的音高,牢记于心便可最终形成内心听觉,如果条件具备也可让学生用乐器进行表现。

4.学生之间的合作练习

学生之间的合作练习也是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我借鉴了印尼昂格隆的原理,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八组,分别扮演小字一组的do到小字二组的do之间的某一个音,在教师的指挥下,从小字一组的do开始演唱一个完整八度,在学生熟悉了这种形式之后,可在教师指挥下演唱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我以《小星星》为例,演唱do的时候教师就指着do组,演唱sol就指着sol组,演唱la就指着la组,并且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我们演唱的歌曲是什么?这种方法中,每组学生只需唱准一个音级,但是在听觉上需要听准其他的音级,降低了演唱的难度,却强化了内心听觉。

合唱也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演唱形式,初学者在演唱时往往会被其他的声部“同化”,因此在训练初期,要培养学生多声部融合的感觉,可从熟悉的歌曲开始,例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高声部是熟悉的旋律,低声部则是跳进的两个音或者是下行的音阶,这样的安排因为有了熟悉的旋律,所以学生很容易能够唱准,低声部虽然陌生,但是旋律简单配合着柯尔文手势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5.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适宜的校园环境是陶冶情操最好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精雕细琢,也应当在课堂外为学生尽心尽力。利用广播播放学生喜爱的歌曲、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带学生走进音乐厅感受高雅艺术等,都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音乐的氛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熏陶,都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一定是被动的,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播放音乐时一定要控制音响设备的音量,最好控制在60分贝左右,不要超过80分贝,超过这一分贝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听力,同时音响设备过于猛烈的震动也会产生许多的噪音影响播放的效果

三、总结

音准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体系,而是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到每节课中的。尤其是低年级,作为整个小学六年的基础,可塑性极高,因此这一学段的教师应当抓住关键期,打好音准的基础。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或多或少还会出现唱歌跑调的问题,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的纠正,毕竟内心听觉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学生也需要“吸收”与“消化”的环节,我们应该抱有纠正错误就是减少错误的心态。对于以上的原则和方法仅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其中关于音级位置和音高台阶的方法则是适用于单个音级的教学,对于音准教学更多的还是应该将在音级放在旋律中去练习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因为唱不准的前提多数是听不准,我反复对学生强调音乐是用来听的,要把耳朵当作眼睛一样仔细探寻音乐中的美妙之处。无论是音准还是其他的教学难点,我们都应当从听觉的角度出发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汤立梅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4-69

2、于婷   浅谈合唱教学中音准的训练  《学理论》 学理论杂志社 2013(15):317-318

3、李晋东 当前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4(5):85-86

4、王剑   记忆原理在音准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2008(5):60-61

5、关玉铭 解决视唱练耳课中音准教学难的途径与方法  《小演奏家》甘肃省音乐家协会2011(6):40-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