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2020-06-17 21:23:42)
标签:
文学文化高考 |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
解读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这一回主要是写大观园的姐妹们在一起即景联诗、雅制灯谜,表现他们吟诗作赋的闲情逸致,反映那个时代富贵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即景联诗
社长李纨召集众姐妹举办诗社活动,为了增添情趣,特意组织大家到芦雪庵(也作“广”“庭”)拥炉作诗。湘云和宝玉倒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在雪地中吃烤鹿肉。那带着野趣的、贵族生活中从未尝试过的独特风味儿,甚至把“日理万机”但却不甘寂寞的凤姐也给吸引过来了。参与的人除了诗社成员宝玉、钗黛、探春、李纨、湘云、香菱,又加入了新到贾府的四美——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纹,确为盛事。
诗社这次的活动主题是 “即景联句”,格式是“五言排律”,限二萧韵。即景,就是描写眼前这银装素裹、白雪红梅的大雪之景,以借景抒情。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一种扩展形式,篇幅没有上限,诗句多的,可以达到几十联甚至更多。宝钗建议安排个次序。
社长李纨起头,然后按次开出。这时凤姐插进来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众人都说好——凤姐想了半天说,下雪必刮北风,于是就有了一句,“一夜北风紧”——实话说,这一句倒也算是歪打正着。大家也都说,这句虽粗,但后边的余地很大,无论怎么接都行,可以算是个好的开头。李纨也就顺势接了“开门雪尚飘”,然后给了下句“入泥怜洁白”,洁白的雪花落入肮脏的泥土,让人惋惜;香菱接了下句“匝地惜琼瑶”,泥土未必是无情,也懂得怜惜像美玉一样的晶莹雪花。又给出了下句“有意荣枯草”——雪花飘落不是偶然的,是有意滋润大地,去繁荣枯草。这里可以看出香菱的作诗能力提升很快。
这次诗社,因为薛宝琴等人的到来,加上“诗呆子”的香菱,人数众多,佳句颇多,所以联句的场面和气氛显得十分热闹。在这次联句中,最活跃的人物是湘云、黛玉和宝琴,联到后面竟不顾联句的规矩,你一句我一句地抢作起来,简直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场景。特别是后来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俨然形成了“三英战吕布”的态势。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赛诗”阵势,几乎到了不容喘息的程度。以至于湘云说:“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最后完成的全诗共三十五韵(联),七十句,成为一首颇具规模的“排律”。
芦雪庵联句是大观园中的盛事之一。这首联句诗同书中其它诗词的不同点之一,是充满了富贵享乐的情绪,绝少颓丧的情调。其中还有若干“颂圣”的句子,如“年稔府粮饶”“赐裘怜抚戍”“瑞释九重焦”“凭诗祝舜尧”之类,简直就等于说感谢皇上赐给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了。这是曹公有意为了避开伤时骂世的嫌疑,作的“称功颂德”的表面文章。同时,写这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渲染“极盛”场面,也是为了反衬将来的“极衰”,也就是前文秦可卿说的那句“登高必跌重”,反差越大,越能震撼人心。
换言之,盛会只是暂时的表象,今日的欢笑隐伏着明天更大的悲哀。
薛宝琴、邢岫烟、李氏姊妺等一大批人涌到贾府“来访投各人亲戚”,为的就是“治房舍,帮盘缠”,或暂找一个避风之所。这说明封建末世这些人借以荫庇栖身的大树,虽然表面枝叶尚茂,但内部早已朽烂不堪。
咏红梅花
评诗阶段,李纨统计,从数量上,湘云最多,达到十八句,可见其思维敏捷,才气过人。李纨又评说,这次宝玉又落后了,必须得罚,就罚宝玉到妙玉的栊翠庵,去讨取一枝红梅插瓶。于是黛玉、宝钗建议让联诗少的邢岫烟、李纹、李绮三人写红梅诗,宝钗说就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人一首七律。邢大妹妹作“红”字,你们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儿作“花”字。三人也分别写了《咏红梅花》,宝玉也写出一首七律。
第一首诗是邢岫烟的:“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邢岫烟虽然出生于贫寒人家,但却生得端雅稳重,也是个知书达礼的文雅少女。邢岫烟的少女时代还是比较幸运的,恰好遇到了妙玉,妙玉教她学会了诗书礼仪,也就造就了岫烟心胸开阔,见识不凡,举止言谈,从容淡定。梅花在邢岫烟笔下,是“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以桃杏来衬托红梅,意在赞美红梅不畏严寒的精神品质。
第二首是李纹的:“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台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李纹姐妹虽是出身于富贵之家,但其父已经过世,这姊妺又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在传递不幸遭遇,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故梅花在李纹笔下,就宛如一个降临凡间的青春少女,超凡而脱俗,美丽而忧伤。
第三首是薛宝琴的:“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在大观园内众多才女中她是年龄最小的,且才思敏捷,诗品超逸,再加上她眼界广见识多。薛姨妈说她“从小见的世面倒多,跟她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故诗词能寄情于山水,把梅花比喻成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联想丰富,情景如画。曹公又特意设计了宝琴在雪坡中抱梅而立的画面,让贾母也大为惊艳,甚至细问她年庚八字和家内景况,似乎想为宝玉提亲。薛姨妈只得半吐半露说出早已许配给梅家之事。
再来看宝玉的诗作。
宝玉的一首《访妙玉乞红梅》:“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再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由于不限韵,故多了些发挥余地,诗作形象鲜明,感情真实,格调清新。“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还有“入世”、“离尘”、“诗肩瘦”、“佛院苔”等语,都和他鄙弃世俗、不满黑暗现实的一贯思想吻合一致。
制春灯谜
贾母冒雪而来,兴致很高,提议为过年准备灯谜,众人都答应着。于是大家一起前去惜春的藕香榭取暖,制春灯谜,也顺便看看惜春的作画进展。
李纨跟李纹李绮各编了两个《四书》句灯谜;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意思,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湘云编了一支《点绛唇》“
再来细细品味一下灯谜的深层意蕴。
湘云《点绛唇》这个灯谜,曹公是大有深意的。众人不能解谜,只让宝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真何趣”的感慨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反抗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谜语就简括了宝玉一生的道路。
从整个贾府后来“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来看,也完全符合谜语末句所言。
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嘲讽。因为,在曹公这样的“旁观冷眼人”看来,世上一切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蹿下跳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宝钗的灯谜:“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
宝玉的灯谜:“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玕节”来点她。
黛玉的灯谜:“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