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2020-04-02 23:00:07)
标签:

文化

文学

高考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解读

第十七回的结尾处写了妙玉的出场。之所以没有放在上回叙说,一则怕冲淡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主线,二则想凸显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出场。妙玉的出场和元妃的出场也恰是一种对比。

文中特意提到妙玉苏州人,祖上是读书的仕宦人家,后家道败落,不得已带发修行做尼姑。起初不肯去贾府,后经王夫人说:“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因贾家人对她尊重,她才来。脂砚斋批注:“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去秦可卿有七,再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凤姐之女巧姐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

作家蒋勋也说妙玉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红楼梦》中人物名字不轻易用“玉”字,宝玉是含玉而生的,黛玉是跟宝玉有仙缘的,而妙玉是宝玉的佛缘。

 

再说说元春的出场。嫁出去的女儿做了贵妃,回来省亲,排场之大,可谓盛极!为了读者能了解清楚些,我把这里细细分解。

省亲日子

贾元春省亲日子定在正月十五上元节,看似不过一个日子,却绝不简单。

贾元春的生辰为正月初一,所谓一元初始。贾家上下认为有大福气,连冷子兴都说她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古时候人口少,很难碰到一个和新年重合出生的孩子,所以元春正月初一出生在当时算得上祥瑞。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月亮不断上盈的时候,至正月十五彻底满月,达到最盛,随后就越来越亏损下去。贾元春省亲是她一生最荣光的时刻,时间用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是最鼎盛的时刻,脂批两个字形容最贴切“显极”!但是,月满则亏,贾家的好日子到头了……

正面出场

先来看看这出场前的盛大场面。从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各处设关防,挡围幙,指示贾宅人员何处进,何处退,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监督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这一回也是元春唯一的一次正面出场,“笔墨虽少,却是整部小说的诸多关键性情节之一”。曹公对十二钗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描写不大一样:凤姐出场是先声夺人,黛玉出场是含泪的,宝钗出场是带着香味的,而元春是在大排场中出现的。要知道像荣宁二府这样的没落贵族,靠的是祖先的余荫,但是隔了创业的祖上已越三代,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后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正是依靠这层关系,又“一荣俱荣”。

贾元春省亲”是《红楼梦》中的一大高潮,彼时的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世人只看到了满眼繁华的盛典,而这背后,却是贾家倾尽家财换来的盛极而衰。

曹公就借冷子兴之口言明——“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即便是赫赫扬扬近百年的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贾府在朝中失势,不得圣心,后宫的元春突然被封妃,岂非怪哉?

别墅题词

元妃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看了匾额,亲搦湘管赐名,率先提笔写下一首绝句,对这项工程由衷赞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接着又命其他姊妹各题一首诗,而宝玉题四首。其实元春是有意即兴考考宝玉,毕竟入宫前、宝玉三四岁时得过她手引口传的。宝玉只得答应,下去构思。

迎春写了五律《旷性怡情》,有押韵,有节奏,有对仗,中规中矩。这与迎春的木讷、没有主见的性格有关。

探春是贾家四个女儿里才华最高的,有上进、能干、懂事。七绝《万家争辉》仿佛就是在说这园子实在太漂亮了,这里的万物像都在发光一样。真是诗如其人。

惜春是最小的,此时才十一二岁,七绝《文章造化》像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和惜春会画画有关。

李纨其实也很有才华,七律《文采风流》很工整,尤其是“神仙何幸下瑶台”暗指元春,今天有幸,你竟然从仙境中下来和我们姊妹在一起,表达非常含蓄。这与她丈夫早死,内敛压抑的性格有关。

当然最有才华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人永远在较劲。先看宝钗的《凝晖钟瑞》“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极力夸赞元妃已是贵妃,尽孝道省父母。这与她恪守礼教、不喜张扬的个性有关。而黛玉写的《世外仙源》,认为这园子的美景与人间无关,自有一番韵致,也与她的清雅脱俗个性有关。

然而有趣的是,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黛玉自然不会示弱,见宝玉绞尽脑汁才作了三首,索性就帮他作了一首,让宝玉抄"杏帘在望"一首。结果元妃看了,喜之不尽,说《杏帘在望》为最佳。曹公借着题诗的小细节,把钗黛二人对宝玉的真挚、青春期的小儿女吃醋写得淋漓尽致。结构上也与前面宝黛因荷包闹出的小误会相呼应,显出黛玉宁为玉碎的情感更令宝玉着迷,这份纯粹的爱情在现实世界越来越少了。

三劝六哭
   《红楼梦》第十八回,读来确实是令人感伤的,一个贵为皇妃的女儿回来,祖母、父母要跪在两边,却让太监扶他们起来,只因为皇家礼仪。众人羡慕的是贾府出了一个贵妃,却不知这女儿的哀伤。父亲大约也从没想过女儿在皇宫里一辈子青春被耽误的,只想借着女儿攀附变成大官的。曹公对那个时代的背叛、对女子的悲悯恰是《红楼梦》这部作品深刻的地方。

贾元春回娘家省亲,时间是元宵佳节那天晚上。元妃从宫里出发时是戌初,也就是傍晚7点,离开的时候是丑正三刻,也就是凌晨245分。元妃从皇宫出发,到离开贾府,总共7小时45分,也就是说,她在贾府大概呆了7个小时。

在这短短的7个小时里,元妃几乎是从见到祖母和母亲开始,就一直哭,断断续续的,竟哭了6次:“贾妃满眼垂泪” “只管呜咽对泣” “不禁又哽咽起来” “隔帘含泪” “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满眼又滚下泪来”。那么,元妃真的只是哭自己吗?元妃和祖母奶奶见面后,哭着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后来,和父亲见面时,元妃隔帘对父亲哭诉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元妃三次吩咐不可奢靡:元妃坐着轿辇入了大观园,掀开轿帘看到大观园的盛景时,心内就默默叹息奢华过费了。然后,元妃看到牌坊上写着“天仙宝镜”四字,又觉过于夸张,忙命换成普通的牌坊“省亲别墅”

之后,她游园时,看到园子里亭台楼阁气宇轩昂,新奇争艳,又吩咐道:“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最后离开时,她又哭着吩咐道:“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短短七小时,元妃就吩咐了三次不可奢靡。这三次吩咐里,正透露了她一直哭泣的原因,就是“奢靡”二字。她入宫多年,在宫里小心谨慎,唯恐没伺候好皇家,一个不小心就被治了罪。自己被治罪也就算了,说不准还会连带着连累了家人。所以她在宫里处处谨慎,勤勉伺候主子,后来有幸成了娘娘,封了妃位。

成为皇帝妃嫔后,她就压力就更大了,一方面,她怕自己犯错,会连累了家人;另一方面,则是她无法说出口的原因,那就是她心心念念维护的母家父兄族人,个个不争气总是给她添麻烦,害她在皇上面前日子更艰难。她自己日子如履薄冰,又担心母家一直这样下去,早晚家破人亡。

焦大有一句话说出来了。那次王熙凤和尤氏秦可卿三人斗牌时,焦大正在骂人:“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焦大说的,就是元妃伤感担忧的,那就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主子男丁们,个个都只知道走鸡逗狗,奢靡淫浪,读书的不好好读书,为官的不好好做官,一味只知道吃喝嫖赌,贪污腐败也是有的,全然不顾子孙后代。这一切,元妃又岂能不知?贾府男丁的劣迹,自然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元妃也就知道了。皇上对贾家的态度,元妃就更清楚。众人皆知,元春再也没有第二次省亲,贾府也并未因此得到任何实际的荣耀,没有一个人因为元春封妃而加官进爵,也没有人因此而晋诰命。贾府每年的春祭恩赏,还是因为荣宁二公,跟元春也没关系。从这很明显可以看出,元春在宫中并不得宠。

在回家省亲短短7个小时里,哭了6次,才会三次强调不可奢靡。可她又如何能把事情都说透?她只能呆7个小时,身边时刻不离宫里人,任何话都只能埋在心里。她眼睁睁看着贾府子弟败落,家族一步步走向覆灭,如何能不哭?

大观园被脂砚斋形容为葬花冢,此言不虚,事实上,大多数“红楼女儿”的青春都埋葬在大观园中,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贾元春亲手开启的“葬花冢”,也正埋葬了她的繁华人生

元妃点戏

元妃点的第一出戏《豪宴》,脂砚斋的评语是:“《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豪宴》这出戏是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一捧雪》传奇里的一出。

《一捧雪》写的是莫怀古的家里有九世相传的珍贵玉杯“一捧雪”,大奸臣严世蕃想占为己有,向莫怀古索要。莫怀古不敢不给又不舍得给,就用赝品代替。莫怀古的门客汤勤向严世蕃告密说玉杯是假的,严世蕃把莫怀古害得家破人亡。老仆莫成代替莫怀古被处死,莫怀古的侍妾雪艳刺杀汤勤后自杀,这就是至今还在京剧舞台演出的《审头刺汤》。莫怀古藏在戚继光的家里,后来严嵩和严世蕃倒台,莫怀古复职,莫成和雪艳得到皇帝封赠。《一捧雪》里的《豪宴》有个戏中戏《中山狼》,实际指汤勤是中山狼,得志便疯狂。

元妃点这出戏是为小说构思服务的,隐寓贾氏家族将会发生不幸。发生不幸的主要内因是家族的豪奢,另一个内因则是贾府也有一只中山狼,这只中山狼就是汤勤式的人物贾雨村。暗伏贾雨村在没有得志或者势力还不大时,千方百计巴结贾府;当贾府面临困境,他“又降了”时,便投靠了贾府的政敌,反过来狠狠地踹了贾府一脚;贾府发生不幸的外因就是贾府的政敌发难,且贾雨村与之相勾结。

元妃点的第二出戏《乞巧》,脂砚斋评语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洪昇的剧作,讲唐明皇跟杨贵妃的悲剧。《乞巧》是剧中《密誓》一出。七月七日杨贵妃在长生殿乞巧,希望她和唐明皇情缘长久,这时唐明皇来了,杨贵妃说起牛郎和织女的情缘,伤心流泪。唐明皇对天发誓,跟杨贵妃“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分离。”后来安史之乱发生,唐明皇携杨贵妃外逃到马嵬坡,六军不发,唐明皇只好下令缢死杨贵妃。脂砚斋既然认为这出戏伏元妃之死,暗示元妃极可能是被赐死的,而元妃之死又成为贾府败落的重要原因。

元妃决定家族命运。元妃在小说中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她却对家族命运起主要作用。警幻仙子给贾宝玉看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画册,贾元春排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后,曹雪芹写她的笔墨不多,但她在整个家族中的位置比林黛玉、薛宝钗都重要。因为她决定整个贾府的荣辱,也相应地决定其他人的命运。

元妃点的第三出戏《仙缘》,脂砚斋评语是“《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邯郸梦》即《邯郸记》,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名作。根据唐传奇《枕中记》写成。写的是卢生在梦中得到娇妻大富大贵,出将入相,又因为官场倾轧被贬到云南。卢生醒来时才发现,他的大起大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仙缘》这一出,是写卢生梦醒后看破了人生,被吕洞宾引度上天,接过何仙姑手里的花帚扫花。脂砚斋认为这出戏暗伏了将来甄宝玉送玉的事。

“甄宝玉送玉”送什么玉?当然是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怎么会落到甄宝玉手中?有论者说是王熙凤被休后丢失了的通灵宝玉被她带回了金陵,这块玉阴差阳错到了甄宝玉的手里,甄宝玉就来给贾宝玉送玉来了。

在“通灵宝玉案”中,由于贾雨村的告密,贾府第一次造假——呈上的赝品通灵宝玉被验证,贾府政敌查抄贾府,索要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本是僧道二仙师作法幻化之物,岂能落入贼人之手,二仙师便略施幻术取走通灵宝玉,委托早期登仙的甄宝玉将玉送还,并点化贾宝玉出家。

元妃点的第四出戏《离魂》,脂砚斋评语是“《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名作,《离魂》就是《牡丹亭》中《闹殇》一出改成的折子戏。《牡丹亭》写的是,杜甫的后人南安太守杜宝只有一女杜丽娘,美丽聪慧,纯真可爱。她读《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鸟儿成双领悟到“人何以不如鸟乎?”自己年轻美丽何以没有伴侣?跟丫鬟春香一起到后花园。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感慨年华虚度,颇为伤感,回到闺房入梦。在梦中跟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而梦醒之后,杜丽娘到花园中寻梦没寻着,伤心之极病倒了。杜丽娘从春天病到深秋,在中秋之夕想看看中秋的明月,结果看到的却是秋雨淅淅沥沥,西风刮着梧桐叶片片飘落。杜丽娘心病难医,心事无人可诉,就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告别了围在身边的双亲,在连宵夜雨中离开了人世。

《离魂》写杜丽娘病重而死,脂砚斋认为这出戏预伏了林黛玉之死。也就是说,从《牡丹亭》杜丽娘之死,可以推测出林黛玉之死。

林黛玉应该是死于“通灵宝玉案”贾府第一次造假过程中。元妃之死,已然让贾母气尽力微,“通灵宝玉案”起,史老太君归天。贾府以赝品献上通灵宝玉后,贾宝玉避祸他乡。失去贾母和贾宝玉保护的林黛玉,正如紫鹃“好话”所言:“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果不其然,林黛玉遭遇不称心的指婚,她以死相拼,于秋夕在大观园桃树林自缢。林黛玉是为贾宝玉泪尽而死的,并没有什么调包计之类的夸张性、浅表性情节。

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元春省亲回去之后不久也死了,繁华富贵也是那么短暂。忽而走向生命的巅峰状态,忽而却已上奈何桥边,好似繁华忽在一刹那幻灭。曹公永远在提醒你:在繁华极盛的时候仍须记着生命中谁也逃不掉的最本质的东西——死亡,真的是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