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2020-04-02 22:57:29)
标签:
文化文学 |
分类: 《红楼梦》教学谈 |
首先说明一下,在《红楼梦》 “庚辰本”中,十七、十八这两回本就没有分开, 而“共用”一个回目。不过因为内容太多,我选择还是分开来解读。
第十七回的主要内容就是贾政带领众门客及贾珍、宝玉游大观园并题写匾额、对联。其中涉及了建筑艺术、诗词文化、家庭教育等方面。
建筑艺术
大观园本身是贾府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别院,是在长房宁国府原有的会芳园基址上加以扩建的,“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确实算得上“豪宅了”,而在这么大的建筑面积之中,贾府负责规划的管事确实也下了功夫,从第十七回贾政带着清客游览大观园中我们能够大致窥得大观园的整体空间布局:
具体就是正门、叠嶂、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等,而到了后期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又对其中的细节进行了补充,比如说秋爽斋、荇叶渚、栊翠庵等等。
再来说说大观园建筑的局部意境美。
比如说本回对潇湘馆是有一个直观正面刻画的: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而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她对于潇湘馆是如此看的:“这必定是哪个哥儿的书房了”,这句话自然是不乏讨好的成分,但是也能从中看出潇湘馆的环境是十分清寂,适合读书的。古代文人讲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潇湘馆四周种满竹子,这其实就是一种侧面衬托,由此可见建筑的意境美。
《蒋勋说红楼梦》提到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
一种是反映儒家文化的“对称”建筑,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儒家建筑给人的感觉非常工整,有规矩、有秩序,如正房、偏房之分,就反映了一夫多妻时代的人伦关系、社会地位。又如荣国府、宁国府的建筑大都是方方正正的,线条都是直线的,无趣的。
另一种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园林建筑。比如着意观览大观园,有山有水,有亭有池,有花有木,有井有石,还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颇有意趣。借助山水园林,抒写向往自由、放飞心灵。比如在大观园里,湘云烤鹿肉、行令划拳、醉眠芍药茵,挣脱礼教,真趣盎然;菊花诗会上,黛玉钓鱼,宝钗掐花,迎春穿花,个性自由,无拘无束。似乎没有儒家文化君臣秩序、长幼尊卑的礼法束缚,有的只是个性的解放,休闲的自在。这也是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之处。
诗词艺术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蓼汀花溆(贾宝玉)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另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酴醿梦亦香。
红香绿玉(贾宝玉)
这些题园景的对额,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有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额,一开始就把大观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子主人的典型性格。
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特点很相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起。
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
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与房子主人有关。
简言之,借着宝玉的题匾对额,让读者领略了中国诗词艺术中的审美意义,更初次描写了大观园这个女儿国的诗意环境。曹公描摹的大观园是寄托了自己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这清净的女儿之境,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太虚幻境的凡世化身,天地间至情至性、至美至圣的所在,是凝结了小说的女儿尊贵、青春叛逆、诗意生活等思想深意的。
家庭教育
贾政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次数不是很多,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封建社会大家族中不缺乏像贾政这样的严父形象,他们热衷于仕途经济,希望能够借助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来使自己登堂入室,从而光宗耀祖。贾政的每一次出现,都无外乎两个主题,一个是和一些达官贵人商讨一些官场上的事情,一个就是对宝玉学问的监督和询问。
为什么呢?因长子早夭,宝玉又是嫡子,贾政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宝玉身上,希望他努力读书,举业成功。可是宝玉偏不喜欢四书,反喜欢没有用的诗词歌赋。前面提到宝玉同秦钟去贾家学堂别贾政的情景,尤其是李贵背的那句“呦呦鹿鸣,荷叶浮萍”,给读者印象深刻。要知道平时的宝玉有众多丫鬟陪着玩耍,有贾母的百般溺爱,恣意妄为;但只要父亲贾政出现,宝玉就立即变得跟见了猫的老鼠一样。贾政训斥,说宝玉学了一些“精致的淘气”。 大观园题匾额,贾政听闻塾掌说宝玉专能对对联,说宝玉“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想试试儿子,明明对宝玉的题匾和对联非常赞赏,嘴里依然没有好话,总是骂不离口。
来看看本回的几次细节描写,尤其是贾政的笑。
第一处试宝玉之才的地方是刚入园山上的那块镜面白石的题字,宝玉评说了众人的意见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随之是众人哄然拍马的声音,此时贾政的态度是:
好个“再俟选拟”! 这一笑是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第三处是在“数楹修舍”,这里有个插曲:
宝玉最怕贾政问他读书的事儿,贾政越是关心宝玉就越是恨他不读书,恨铁不成钢。前面已经试过了宝玉的才情,对宝玉的学问有了大致的了解,从此处一转折,贾政就再也没有方才那“拈髯点头不语”的表现了,反而说了好多泼冷水之辞。
给这数楹修舍题匾的时候,文中这样写:
……“此处的匾该用四个字。”贾政笑问:“哪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
这时贾政口里虽说“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这不过是不让他沾沾自喜以至止步不前,并且在众人面前客气一下,不要让宝玉显得过于轻狂。如果贾政真的讨厌宝玉对别人的话品头论足,就让他直接说出自己的匾联就算了,为什么还要“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其实这是对宝玉评价众客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贾政是真心期盼宝玉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为了维护父子的尊严以及显示诗书礼义之家的风范,还是不能让宝玉太骄傲。
在稻香村,宝玉真的有些骄傲了:
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然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宝玉说话时的“冷笑”充满了自高自大以及对他人无知的鄙夷,这时贾政才是真的看不惯儿子的那股傲气,这是人品问题!所以“一声断喝”。
进入那几间茅堂前,贾政曾笑道: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他也知道此处“系人力穿凿”,与其它景致搭配多少有点儿不协调,他气的是宝玉“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还是恨他不读书,这正是戳痛了封建时代父亲盼望子孙光宗耀祖的那份期盼!
其实贾政对儿子的态度也是很多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保持父亲的威严,对儿子不假辞色;
怕儿子骄傲,从不表扬;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对儿子放纵;望子成龙,读书必严加管教。虽然有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但教育方式难免遭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