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020-04-10 16:06:30)
标签:
文化教育 |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后”。孔曰:言与孔子相失,故在後。
颜渊与夫子失散的情况是,夫子一行被匡人一路追打,一路逃,各人逃散,又不可高呼彼此,不可引匡人闻声而来,只各人找地方隐藏。其后,夫子被匡人围困。颜渊找了所围困的地方,同匡人说,我老师在里面,让我进去。于是匡人放颜渊进去,夫子与颜渊才得以见面。或匡人并未围困,只是设卡盯梢拦住去路。
“子在,回何敢死?”包曰:言夫子在,已无所敢死。
朱子集注:何敢死,谓不赴斗而必死也。胡氏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况颜渊之于孔子,恩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捐生以赴之,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雠,不但已也。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四书纂疏:死生亦大矣,以为何敢死,则不以死为重,而以轻于死为重也。当问答之时,为师者知弟子必能赴义,而己不疑其重死以求生;为弟子者亦不以死为难,但以死而合于义为难。于死生犹然,他可知已。
“回何敢死”,有志与道,不敢死。夫子在,当护之追随,守师以生,不敢死。此句与“天丧予!”一并理解,则颜渊终究不能与命抗争,未能死于夫子之后,也可说是颜渊之志未酬,不能伴随夫子左右,不能继续学夫子之道。所以“回何敢死”只能是颜渊说自己为何要活着,并非知道自己一定能活得命长。想想颜渊中年而死,心里有所凄凉,人同此心,而夫子与颜渊感情深厚,天丧予,实在是性情所发。
“颜渊后”。《史记孔子世家》记: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这时候,颜渊失散了五天,才找到孔子,孔子以为颜渊已经死在匡人手里了。这时候还没有解困。有的书上说孔子虽脱险却与弟子失散,颜渊落在后面,最后才赶上来,这个说法按照史记来分析,则不吻合,我采用史记的说法。史记前言“拘焉五日,颜渊后”后语“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颜渊回来后,危难还没有解除,而是益急。也可见不是脱险后见面的。
四书摭馀说:生人最重守身,不获已而死,必得死所,如死君父,死社稷,死军国重事,未有无名而死者。无名而死,即谓之死于非命。桓魋欲杀夫子,夫子且微服避之,岂有匡人因夫子貌类阳货,欲以杀货者杀子,而子反肯俯首就戮为货代死?是死轻于鸿毛也。礼有死而不吊者三,其一曰畏。郑康成曰:“畏,谓人或以非罪攻己,不能有以说之而死者。”王肃谓孔子畏匡,德能自全也。子知其不可死而不死,而惟恐回不知而误死之也。故见回而即曰以女为死,是喜其不死之辞也。回固知子之必不死,而遂亦不死,而子果在也,则直应之曰:“子在,回何敢死?”是在则回之所能料子者,敢则回之所能自定者,一圣一贤,答问俱有精义,岂若匹夫匹妇之自掷其躯者哉?春秋终获麟,孔子同时有丧予、祝予之叹。他日闻卫难而料仲由之必死,此日被匡围而幸颜渊之不死,无他,所遇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