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2020-04-09 21:48:14)
标签:
文化教育 |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孔曰:践,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於圣人之奥室。
邢疏:此章论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张问善人之道”者,问行何道可谓善人。“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善人之道也。践,循也。迹,已行旧事之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当自立功立事也,而善人好谦,亦少能创业,故亦不能入於圣人之奥室也。
朱子集注: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张子曰:“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蹈于恶,有诸己也。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如果善人是质美而未学者,既然未学,其道是什么?质美是其天生之质,未学而有其质。其道则是天生之道,子张如何学善人之天生美质?天赋岂有可学者?与不循旧迹不入圣人之室说不到一处,夫子如此回答是一句空话,答非所问。我看夫子之意决非如此。若不践迹不入室是道,此道也只半途而止,何可美言哉?子张问之,何益之有?)
此章重点字眼是“道”。道,是指方法。问善人之道,是问如何善人,善人的好方法是什么,不是指天道人道。
“善”,如果“善人”是名词,则此句为“子张问善人”即可,不必有“之道”二字。若说此善人与“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为邦百年”所指的善人相同,则有刻板之嫌。善人之道,或在夫子那时既是大家都懂的词语,此善人非彼善人。古人用字灵活,或这是论语编者故意为后人下的套,让你糊涂一下。若善人为质美而未学者,则文理更是不通。所以善在此章是动词。善人之道,是教人为善之道,不是与人为善之道。
为什么善人不入于室?入于室,则道理深奥精微,一般常人不懂;不入于室,则道理朴素浅显通俗,大家都听得懂、能明白,能从中有悟有学,如此也是善人之法,诲人之道。反观许多学者讲的道理晦涩难懂,玄而又玄,以此为有学问,这用流行语讲是不接地气,这样做学问只能独乐乐而不能众乐乐,所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也不多讲大道理。
善人者言语行事不故作高深,非善人者不懂得入室之法,非不在“室”中,而是不作高深之讲以困惑民众。善人者必已入室,正是已入室,才知善人不入于室是高明之处。夫子善人之处只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教人入室,正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入室由自己,功到自然成。
子张问教人为善之道。夫子说,教人为善,不可因循守旧,不能照搬照抄照套,不用死的模式教人,随事物发展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启发,有新的见解,如此被教者能顺事而善,不因循守旧而为之所困。教人为善,不能讲得太高明,高深的东西是没人能懂的。他需要教,正是他还不高明,你偏和他讲高明,他能听得懂吗?教人,就得看被教者的层次,在什么层次,你就教他这个层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