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020-04-06 16:06:04)
标签:

文化

教育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郑曰:“乐各尽其性。行行,刚强之貌。”

邢疏:此章孔子喜四弟子任其直性也。“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者,卑在尊侧曰侍。訚訚,中正之貌。如也者,言其貌如此也。“子路,行行如也”者,行行,刚强之貌。“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者,侃侃,和乐之貌。“子乐”者,以四子各尽其自然之性,故喜乐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者,然犹焉也。言子路以刚,必不得其以寿终焉。

朱子集注:尹氏曰“子路刚强,有不得其死之理,故因以戒之。其后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难。”洪氏曰:“汉书引此句,上有曰字。”或云:“上文乐字,即曰字之误。”

四书诠义:只就气象上看,皆是英才,已自可乐。盖訚訚、行行、侃侃,自与俗情世态天地悬隔。次节因其过刚而戒之,欲其有以变化气质也。

四书训义:刚柔皆道之用也。刚之过或不足以通吉凶之故,而柔之过则人欲易溺而天理不能自持,故圣人之所嘉予者惟刚,而圣教之裁成,必使卓然自拔于流俗。以直方而不屈,虽忧患之不免,而圣人终有取焉。志正则气伸,气不馁则神传于容貌之间,故诸子侍侧,夫子目击而知其所养也。夫刚者可以自持而不可以加物,决于任道而非决于任志,志之任,其何以尽屈伸进退之理?刚加于物,而能不忤于物乎?夫喜其刚而又为之忧,盖欲有以善刚之用,乃虽为之忧而不易其喜,则以靡靡者之生固不如行行者之死也。见利而散,遇难而馁,阉然求媚于世,诚不如死之久矣。

“訚訚”,中正之貌,是较严肃端正的容貌,凛然独立。闵子骞有德行,其不为季氏宰,是不畏权势,与夫子“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相同,中正之貌是不谄媚,保有自己的人格。以“訚訚如也”形容闵子骞最是恰如其分。

“子乐”。一些注认为子乐有字误。论语集说:此“子乐”下脱“子曰”二字。论语答问:“子乐”不若“子曰”之协于文势也。示儿编:“子乐”必当作“子曰”,声之误也。始以声相近而转“曰”为“悦”,继又以义相近而转“悦”为“乐”。知由也不得其死,则何乐之有?读书丛录:此句本别为一章,“曰”上脱“子”字。文选注引皆作“子曰”。或谓“乐”即“曰”字之伪,非也。

是乐是曰,不作争议,以原文为准,不猜脱字或字误。

子路是怎么死的?前面有说过子路的死法,很是壮烈。当然,说他死的注有很多,我这里不妨再举一个不同的死法,但壮烈都一样。论语隐义:卫蒯聩乱,子路兴师往。有狐黯当师曰:“子欲入邪?”曰:“然。”黯从城上下麻绳钩子路,半城,问曰:“为师邪?为君邪?”曰:“在君为君,在师为师。”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开城欲杀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谓:“畏子之目,愿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杀之。

“不得其死然”。孔曰:不得以寿终。

“不得其死然”,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解释孔注,就是子路不得好死。我断然认为,夫子语言温和,不作如此咒人之语,亦不说重话,特别不会对弟子如此说。更何况“子乐”,夫子此时心态很好,不会突然来一句不祥之言。

如果是夫子警醒子路,难道子路在卫国时不会警觉到夫子曾如此劝告过自己而重新考虑自己是否要赴死?又为何夫子警告在先而子路不遵师训而避祸呢?子路不是好学生?

这句要与“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一起理解。子路的血液当中是饱含忠义的,他所佩服的是召忽之死公子纠,而不是管仲苟活,在他看来,管仲之活并不仁义。忠义血性是他生之质,本性禀赋,与“行行如也”“不知其死然”是相同性质。他的死虽是偶然,却又因其禀赋特质而在多年前就有必然的成份。没碰着事是幸运,碰着事就是必死了。正是子路有着杀身成仁的忠义之质,所以后人作注时直接与“不知其死然”联系起来,以为这是夫子预见到子路不得寿终。

子乐则不忧。这与“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是相同的养生之道。夫子自己心胸广阔,不会立即由乐转忧;也不会说出这样的丧气话扫众弟子的兴致。一般人则容易由乐生悲,心情起伏不定。

“死”,指有所失。此处的“死”如前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当中的“丧”字意思是接近的。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中的“亡”也是有争议的,与常用的亡的意思应该不一样。而《庄子》喜欢用“恶”字,这个字却被庄子用成“怎么”的意思。所以,很多本义是不吉的字,用在有的地方就不是本义了。

此句可解:像子路这样,整天刚强有劲,精神抖擞,想不出他病怏怏、一副死样子是什么样。我认为孔子是心情好所以也开玩笑,这是孔子的一句玩笑话。

就是子路性格有失,太过刚强勇武,夫子亦是善言劝之,适时劝之。而不是“不得其死”,直,非讳人之道。也不会在大家都高兴的时候突然来一句杀风景的话。

口出恶语,非夫子作为,夫子向来温和。而不与吉言,非夫子性情,夫子与人为善,与弟子亦然。

子路见义勇为,是知死,是知祸而独行,死得其所。不然,夫子的言语都白教了,岂不是子路没学会而白白送死?子路死后,夫子哭之曰:“噫!天祝予!”为何夫子不说子路“死不值当”呢?反而说天亡我也?既是天亡我,则夫子也愿意如此亡!

《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记载,子路“结缨而死”。这种死,大义凛然,死得其所。又怎么会“不得其死”?子路“结缨而死”,几乎是必然的。以子路性格豪气,这样很符合。但,孔子难道会认为“结缨而死”不应当,要批判,是自取其祸?不是一种善终?早就看出端倪苗头所以在此时加以警示而说出“不得其死”的话?当然不是这样。孔子会认为子路“结缨而死”是善终,是正正的大善。就如谭嗣同之大义赴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一样,“流血请自嗣同始”如此正气真乃人间大善终。如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何其飘逸潇洒,真是个羡慕死人啊。如果一定要说“不得其死然”,则我也学宋儒,拔高理解:做不到他这种死法啊,得不到他这种死法啊。常人,就只有羡慕的份啊。如果夫子早有判断,更应该是这么一层意思。或者,这么几千年下来,就我来替夫子把话说清楚了。

《论语》编者也很留心,他知道“不得其死”容易让人理解错了。怕我们搞错,专门把“子乐”写在论语上,他把事情点明清楚了。结果,后世的人还是搞错了。他给我们打了一个哑谜,又点明了谜面,但我们还是猜错了这个谜。每一个会影响理解的内容都写了,就看我们怎么猜了。大家都在猜,古人也在猜,朱子程子都在猜;我来,我也是来猜的。只是看谁猜准了,但是谜底是一定有的,而夫子就是谜一样的男人,让人这么喜欢又不得见其真容。

我坚定地这样说:现世对“不得其死”的理解,意思都错了。就是古注,皇侃疏:“不得其死然,谓必不得寿终也,后果死卫乱也。袁氏曰:道直时邪,自然速祸也。”更是理解错了,古注也不能尽然都信。尽信书,不如无书也;真乃至理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