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

(2020-03-24 13:55:51)
标签:

文化

教育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阈”等字解。孔曰:阈,门限。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先屏气,下阶舒气,故怡怡如也。没,尽也。下尽阶。来时所过位。

“鞠躬”等字解。朱子集注: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谢氏曰:“立中门则当尊,行履阈则不恪。”言似不足,不敢肆也。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气容肃也。陆氏曰:“趋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等,阶之级也。逞,放也。渐远所尊,舒气解颜。怡怡,和悦也。没阶,下尽阶也。趋,走就位也。复位踧踖,敬之余也。此一节,记孔子在朝之容。

邢疏:此一节记孔子趋朝之礼容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者,公,君也。鞠,曲敛也。躬,身也。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立不中门”者,中门谓枨木之中央。君门中央有木,两旁有枨。枨谓之门梐。枨木之中,是尊者所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而立也。“行不履阈”者,履,践也。阈,门限也。出入不得践履门限,所以尔者,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者,过位,过君之空位也,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君虽不在此位,人臣过之宜敬,故勃然变色,足盘辟而为敬也。“其言似不足”者,下气怡声如似不足者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将升堂时,以两手当裳前,提挈裳使起,恐衣长转足蹑履之。仍复曲敛其身,以至君所,则屏藏其气,似无气息者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者,以先时屏气,出下阶一级则舒气,故解其颜色,怡怡然和说也。“没阶,趋进,翼如也”,没,尽也。下尽阶,则疾趋而出,张拱端好,如鸟之舒翼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者,复至其来时所过之位,则又踧踖恭敬也。

“公门”。群经识小: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也。诸侯无皋、应二门,其库门即郭门也,路门以内即路寝,雉门居其中,县象魏于此,奇服怪民不得入。此云入公门,谓雉门也。

论语竢质指库门;论语后录指路门;陈奂《诗疏》以为库门雉门二者皆为公门;洪熙煊《礼经宫室答问》认为库雉路三门皆为公门。

我认为《群经识小》是对的,是指雉门。库门对应外朝,雉门对应治朝,路门对应燕朝;夫子此时是去见君,已在库门内并外朝当中,而入雉门过位。我理解三门的作用是,大夫在库门内即在外朝办公;而有诸侯朝聘时则在治朝行交摈之礼,故而有治朝之位,即为宁,是君揖礼之位;路门内则是内朝,议论政事。

“鞠躬如也”,谦逊谨敬之貌。这与“威仪中适之貌”才吻合,并不会与君在一起时一边威仪中适,一边又变成曲身之貌。曲身总有谦卑太过之意。与君在一起尚且威仪中适,入公门、执圭之“鞠躬如也”难道还更要谦卑吗?所以曲身之说总有不尽之处。如果曲身,与《皇帝的新装》里大臣们的形象也没什么差别了。夫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是强调中庸之道,凡事都用中,若是曲身,则是偏于一端。

“阈”,门槛。

“行不履阈”。皇疏:若出入时则不得践君之门限也。所以然者,其义有二:一则忽上升限似自高矜,二则人行跨限,己若履之则污限,污限则污跨者之衣也。

“过位”。包曰:过君之空位。皇疏:位,君常所在外之位也,谓在宁屏之间揖宾之处也。即君虽不在此位,此位可尊,故臣行入,从位之边过,而色勃然足躩为敬也。朱子集注: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

这个位可能并不是座位,而是站立之位,他人过此处则快快经过,以示不敢居于此位,无此居心之意,是为避嫌。

“其言似不足者”,说话轻声,有话不说,说话简短等保持静穆的样子。是尊敬君之空位,犹如不惊扰天上神仙。《群经补义》:位者,君立寝门外揖群臣之处也。既揖入寝门,则此位虚矣。过位时宜无言,而云“其言似不足者”,谓诸大夫同入,或与夫子言,夫子不得不应对也。《论语讲要》:过位,是经过君主的空位,虽然君主不在,孔子还是脸色勃然变为肃敬,脚步躩速,不敢懈慢。此处非说话场所,如有必要,则说得非常简单,似有不足之状。

“摄齐升堂”。论语补疏:“升堂”上加“摄齐”二字,所以别于执圭之升堂也。同一鞠躬如也,在执圭则手不能抠衣,故足缩缩如有循。玉藻云“执圭玉,举前曳踵”,又云“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是也。手不暇摄齐,齐曳于地,故如流矣。在本国升堂,子不执圭,则摄齐。齐既摄,则不曳于地,行不必如有循,但见屏气似不息而已。

“出”以下解。皇疏:降,下也。逞,申也。出降一等,谓见君己竟,而下堂至阶第一级时也。初对君时既屏气,故出降一等而申气,气申则颜色亦申,故颜容怡怡也。没,犹尽也。尽阶,谓下诸级尽至平地时也。既去君远,故又徐趋而翼如也。位,谓初入时所过君之空位也。今出至此位而更踉躇为敬也。

有古注以为是回到夫子自己的朝位上,或是中庭左右之臣位。我认为还是“过位”之位,即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因为夫子从路门而回,应该是原路返回,必然又经过这个位置,所以记他如何作礼。回来过位时,夫子因事办完则较轻松,但“复其位”又“踧踖如也”,并不因内心轻松而于礼松懈。

这一节当中,“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趋进,翼如也。”“踧踖如也。”都与前节相同,各节所处情境虽不同,但正可综合来理解这些字句。

“君在,踧踖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可见君在与君不在,夫子都是踧踖如也,都是一样的,并非人前人后两副嘴脸。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等,巧言令色乎?过谨乎?我认为夫子如此做,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等因素而保持谦虚谨慎,就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道理,夫子不止于诲人是因材施教,于己也是时时以“进退之道”来行事。

身谨而言慎行宜,不犯上。在见上者前,身体心态都要调整,这样与上者讲话就不容易犯上,就算直言诤谏,也会注意到分寸而有所把握控制。

“行不履阈”等,避免引起自高心理,也是见上者调整心态的一种做法。有人以为只是顽皮一点而站到门槛上,不拘小节而已,并无多大关系;然而站上门槛而得的一种高大心理,已在内心起了波澜,或细或微或小,然却极可能影响见君时的心态,心态稍有一丝变化则情势不可预测,这是修身者所应警醒的。这种变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蝴蝶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