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从教记三7:没有备课的老教师,也是不会上好课的。
(2025-09-25 20:17:01)
标签:
教育 |
今天上课的感受就是,即使像我这样教龄三十年,对课本非常熟悉的老教师,如果,不认真备课,还是不会把课上好的。自己下载的课件,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但是,依旧躺在电脑里,未能看一看。本想,靠着对教材的熟悉,应该能够把这节课上下来的。
但是,上课的过程,绝非自己想象的这么简单。首先,是课本作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和原先的课本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同,这些不同,大部分是表述内容更加的严谨了。但是,大体的主旨没变。如,义和团运动的性质还是翻地爱国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后期的口号是反清灭洋,不知道什么原因,给去掉了。也许是为了让学生不再混淆,更加的清晰,单一。但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增加了不少。个人觉得,像总理衙门这样的内容,不必加上,加上后,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后面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比较中肯的,很好的反应了条约内容带来的后果,没有增加很多的额外意义。例如,如果,再加上总理衙门的设立带来的影响的话,真的是没有什么必要了。
自己的头脑里还是旧课本的知识框架,课件上的内容很好,但是,自己一直没来得及看啊。结果上课的时候,顾此失彼,根本衔接不好,而且,时间掌控的也不是很好。不能把自己预想的内容很好的完成。看来,想我这样的老教师,也是不能很好的把课本讲完的、自己所做的仅仅是按照课本和课件的内容,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梳理完成。就是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及早的利用课上的时间,把重要的内容记住。
但是,学生的记忆力也是需要锻炼的。自己在提问的时候,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把比较长的段落分开来背诵。例如,如果一段内容有四个要点,那就先背诵前两个要点,再背诵后两个要点。如此一来,学生的背诵难度就少了很多。最后,再复习的时候,增加难度,让学生连起来背诵,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也算是自己背诵的一点心得吧。
今天的回学校道路,还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前行的。从城里到乡下,一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车轮溅起的水花飞起。路上全是急匆匆赶路的人,都在雨中冒雨前行。像极了我们冲破各种困难,努力前行的景象。“小雨细无声”,有声的只是人们急着赶路,付出的各种声音。“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路上骑行的人儿,在骑行的过程中,似乎觉察不到小雨在下,但是,过了一会儿,衣服就湿了。雨滴甚至掉落到地上,都听不到任何的声响。在小雨中,仍有在外面工作的人,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小雨,正好可以缓解一下劳动带来的闷热。习习品味着古人的诗词,在轻松惬意的驾驶过程中,徐徐前行。
没想到,这样的不大不小的小雨,居然下了一整天。积小成大,集腋成裘。聚集在地上的雨水,渐渐的汇流成河,向地处流去。真的是“微雨从天来,凉气与之俱”。一阵秋雨一阵凉,连日的绵绵秋雨,预示着秋天越来越浓了。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