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教材,永无止境——初中历史课堂展示听课有感
(2025-04-10 21:25:38)
标签:
教育 |
今天正好有机会,得以参加区里组织的一次听课活动。活动的地点就在全区赫赫有名的排头兵学校——WY学校,正好距离的地点不远,骑着电动车去正好合适。
在之前,就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是《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老教师,我知道这节课是不好上的,因为内容太少了!就是三件事情:中国回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后面的新时期外交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不考的。就是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不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但是,听了今天两位老师的上课,着实让我改变了一下自己的思想。让我懂得了深挖教材的含义,吃透课本的意义。拓展课本上的知识,才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水平。
首先,两位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是肯定的。同时,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架构。第一名教师设计的三个板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破冰之旅启新程,中美建交、中日恢复邦交; 百般红紫斗芳菲,全方位外交。第二位教师设计的三个板块是:打破僵局;和平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两者之间的对照,无所谓优劣。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同时,作为旁观者,肯定会看到有提升的地方,这就是观众的特点。而板块的设计,通常体现在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语言的组织,就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两位老师对于课本知识的诠释,的确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像是为什么?寻找答案之类的。中国为什么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用了“恢复”这两个字?在之前学习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中国其实早在1945年,就加入了联合国。只不过,当时,在联合国里,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到了1971年,26届联大,算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搬进了联合国。其中的原因,在课本上,可以直接的找到答案。但是,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从中分析后,得出的课本中的答案。这样的话,深度是有了,学生的眼界也宽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也进行了回顾。从建国初期的政策,到70年代的政策,再到现在的外交政策。前后连贯,系统性很强。如此以来,课本的内容的厚度,宽度都增加了不少。这次的听课,真的是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当然,一些惯用的套路还是必须要有的,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老师们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课堂之上,学生的学,还是主要的。教师设计的环节,就是围绕学生如何来学习进行的。反之,如果是围绕着教师如何去教,那就脱离了根本。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最后的小结和情感升华部分,是自己的弱项。但是,两位老师都处理的很好,他们紧密联系实际。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真的是做到了学以致用。老师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单独的存在,而是为现在的生活服务的。
不过,在后面的评课环节。某位领导建议将“先学后教”中的“学”删除,个人感觉是极不恰当的。这充分反映了公开课是给评委上的,不是给学生上的,演的成分多了点。作为一线教师,只能去改变自己。这次的听课,收获很大。对自己的触动比起原先的听课要触动更大,看来,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真的是太多了。
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