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班正反面
(2025-03-30 19:59:24)
标签:
教育 |
周末与领导交流的时候,对于坐班的讨论,渐趋深入。而偏薄的观点不时输出:实行坐班制是最无能的表现!一度让我无言以对。而自己的弱项正是学生管理,以及如何用令人信服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来。自己的一时语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坐班,显然不是时下新兴的做法。在本地区,早就有很多的学校实行这一办法,据说,效果还是不错的。而领导的言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全国各地对于坐班的看法。于是,从网络上搜了一下,发现,竟然是一个教育热点问题。
一、支持班主任坐班的观点:
1. 能够规范管理与纪律保障。部分专家认为,班主任坐班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监督学生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直接作用。例如,邢文艳老师通过全天候在班观察学生动态,及时纠正打闹、卫生等问题,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培养了学生自律习惯。坐班制也被视为一种“底线管理”手段,尤其对职业动力不足的教师,能确保基本工作投入。
2.能够促进团队协作与教学研究。在传统坐班制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沟通更为便捷,便于形成教育合力。例如,辽阳县三新学校的培训会强调班主任需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策略,而集中办公环境可能促进即时交流。此外,有观点认为坐班制能营造集体备课和教研氛围,例如某些学校通过班会和主题教研活动深化班级管理实践。
3.能够应对应试教育压力。在升学指标驱动下,坐班制被视为学校强化管理、提升教学效率的权宜之计。例如,《教学与管理》杂志分析指出,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通过坐班制让教师“像工人一样”投入高强度工作,以满足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要求。
而反对者也有自己的观点:
1. 忽视教师职业特性。教育专家徐向东(上海交大附中校长)指出,教师职业的核心在于激发教育智慧而非机械坐班,过度约束可能抑制创造性。例如,网易报道引用学者萧宗六的观点,强调教师工作包含大量“隐性劳动”(如备课、家访),这些任务难以通过坐班时间量化,弹性工作更符合实际需求。
2.管理僵化与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监工式”坐班易引发教师抵触情绪。《教师坐班制度的不合理性》一文提到,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而非机械遵守考勤,信任和尊重更能激发责任感。
通过这两种观点来看,似乎都有道理。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坐班带来的消极影响能够克服的话,还是能够支持这个做法的。例如,如果能够安排一个班主任助理或者副班主任的话,实行起来,则是完全的没有任何阻碍!实行坐班制,在特定场景下具有可行性,但其效果取决于以下条件:一.
通过以上分析,在我们这样的乡镇学校,实行是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而且,效果是不会差的!具体的做法,当然就是班主任加助理共同负责的模式,这样,能够减轻一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