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一副毛笔字
(2024-10-13 20:14:54)
标签:
教育 |
坐在办公室的时候,就听到外面一阵悠扬唱歌的声音响起,期初,还以为是办公室里有位不知名的年轻人的手机里播放的歌曲呢,但是,仔细一听,却又不是。再过了一会儿,响起了戏曲的声音,才明白是外面有人在进行文艺表演呢!
忽的一下子,醒悟过来。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啊!办公室的外面,紧邻着一个小区,这是小区外面的广场上,在演节目呢!瞅着办公室里的事情不是太多,就借着上厕所的功夫,到外面参观了一下。
走到近前,才发现,在东边小区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重阳节庆祝活动,正在进行中。从西边过去,正好是幕后,转到前面,就是前台。一群意气风发的老年人在击打着乐器,有电子琴,二胡等。走到前面,两位身着红军服的老年人,手拿话筒,在激情的唱着红色歌曲。旁边的音响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嗡嗡作响,直冲人的耳膜。让人觉得在这种高分贝音响的冲击下,整个的身体都受到了震动,只得快速的从音响旁边走开。围着这个并不大的小广场转了一圈,发现,还真有很多的柜台可以供老年人来体验。在东北侧就有一个玩套圈游戏的,一个塑料圈套住地上摆的东西,套住了,就是你的了;北侧有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测量血压的地方,不时的有老年人来到跟前测量一下;南侧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义务咨询的;这些活动之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北侧的一个写毛笔字的地方。
写毛笔字的地方,就在一伙剪纸的老年人的旁边。写毛笔字的是一个老者,看模样,年龄应该在七十岁以上,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的老年斑也清晰可见,连走路的动作也是缓慢的。走过去的时候,他还没有提笔写字,在用手慢慢的折叠着纸张。这个时候,有个女孩子拿着摄像机走了过来,看样子是来给这里参加活动的人录像的。看到这个情况,老者也拿出毛笔来,开始了自己的写字创作。墨汁是倒在一个塑料碗里的,显然是为了方便携带。这次老人家写的字是“宝地生金”,这张纸是一张比较长的,他早就叠好了纸的痕迹。只见他提起笔来,稍微的沾了一下墨汁,从纸的右边,开始写起来。“宝”这个字,写的是繁体字,笔画较多。老者写字的时候,速度不是很快,一笔一划,又重又慢。写的时候,精力十分集中,每个字的构造,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完成了很多次,这次,直接写出来就行了。“地”这个字,写的比宝稍微的小了点,但是,不碍事。他写字的过程,觉得是荡气回肠,腾云驾雾一般,笔端似乎有种气在游走,牵引着老者的手臂,或急速,或缓慢,一张一弛,从纸的一段走到纸的另一端。等这四个字,全部写完的时候,给人又是另外的一种感觉。整体来看,布局合理,不温不火,字的气态祥和,端庄,的确给人一种美的观感,愉悦的享受。真的是太好了!有的时候,看行家写毛笔字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写字的人的那种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投入的状态,达到了几乎忘我的程度,的确,能够感染身边的人。看着他写一个字,好像是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一般。
字写完了,墨迹还没干。趁着这个时间,赶紧和老者攀谈了几句。并询问,他身后挂着的字,需要买吗?没想到,老者说,不用买,今天是免费送的!就和他要了已经写好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自己的喜爱。仔细一看这首诗,老者悄悄的改了一个字,就是黄河入海流,改成了黄河入东流。意思基本一致,倒也无妨。自己索要这幅字的原因,还是在于这首诗耳熟能详,而且,写的很有特色,布局匀称,字体端庄。在征得同意后,老者拿出了自己的印章,粘上印泥,用力的在这幅字上,盖上了自己的大印!原来,写字的人,居然是止凤的,竟然是老乡啊!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缘分,就摆在了面前。
今天的重阳节,真的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国家的政策,对老年人真的是越来越好,让老年人感受到了国家发展带给的福利。而中国瑰宝的毛笔字,更是一个值得传下去的文化,透过这幅字,渗透着的是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文字和诗歌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