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钱溯源-先秦货币-尖足布02
下面介绍一种“中阳”与“商水”合背的大型尖足布币。是币高117.36毫米、宽67.55毫米、厚6.83毫米,重201.28克。平首略呈倒梯形,布肩尖角上耸,布身上窄下宽,方裆下接燕尾形足。币两面皆有周郭,布首中间有两条竖棱线。两面币文皆为战国货币文字:一面为右左横书的“中阳”二字,另一面为左右横书的“商水”二字,中间有短竖线分隔。与两面形式内容相同者分别有流通尖足布存世。
“中阳”,古地名,战国始称中阳邑,属赵国。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现今设有中阳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现今亦有商水县,坐落在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西南部,隶属于周口市。史料记载,该地西周时属沈国。春秋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先灭顿国,后灭蔡国。战国时该地隶属楚国。笔者未查到楚国的商水与赵国有交集的资料。但“中阳”、“商水”流通币都以尖足布的形式存在,况且还有两者合背的大型祭祀币存世,说明“商水”确为赵地。也有可能当时赵地另有“商水”,与楚国的商水并非一地。赵国地名带“商”字的平首尖足布还有“商城”、“商乌”、“商平”等多种,或为与赵国商地相关的同一系列铸币。大型祭祀货币是考证当时史实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泉友汇集起来的多枚“中阳”与“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中,有一枚布首镶三块蛋青色玉石,另于“阳”字上方圆圈内镶一橙红色玉石。这种高贵典雅的装饰,足证这种大型布币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礼器。由此及彼,也让我们考虑到当时是否所有的祭祀布币都有这种装潢?这些礼器经历了多次兵火劫难和朝代更迭,也许上面镶嵌的贵重玉石早已被人抠去了。
天马泉友集藏的“中阳”、“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币,高117.36毫米,宽67.55毫米,厚6.83毫米,重201.28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中阳”、“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币,高112毫米、宽67毫米、厚6毫米、重181.52克
雁山泉声泉友集藏的“中阳”、“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币,布首镶玉石,高116毫米、宽68毫米、厚6毫米、重190.38克
古泉新兵泉友集藏的“中阳”、“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币,高117毫米、宽69毫米、厚6.5毫米、重197.16克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中阳”、“商水”合背大型尖足布币,高117毫米、寛70毫米、厚6.4毫米、重193克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兹氏半”背“五”大型尖足布币,高115毫米、寛69毫米、厚6.5毫米、重212克
常光跃泉友集藏的“兹氏半”背“五”大型尖足布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