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大钱溯源-先秦货币-尖足布01
“尖足布”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铸币。这种布币大概脱胎于耸肩尖足空首布,较早的“尖足布”形状极似铲币,足部作燕尾状。为了方便流通中携带和找零,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在逐步向小型化发展,“空首布”重约37克左右,而“尖足布”仅重13克左右。当时铸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郸、晋阳、大阴、兹氏、邪山、榆山、阳化、蔺等处。但这种尖足布仍嫌体积大购买力高,小额支付无法使用,因而后来又产生了小型“尖足布”,币面标明“半”字表示其相当于大布的一半,这也是我国发行辅币的开端。后来“半布”逐步取代大布成为一般货币单位,币面上的“半”字也就无需标注了。这种小型尖足布大受市场欢迎,从各地所出尖足布背书纪范数看,品种竟达三十八种之多。与流通尖足布相对应,目前亦见多种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尖足布。
下面就是一种赵国铸制的“兹氏半”背“五”大型尖足布。该币高115毫米、宽69毫米、厚6.5毫米,重212克。该布平首,布首为上稍宽下略窄的倒梯形,布肩尖角上耸,布身上窄下宽,方裆下接燕尾形足。币正背皆有周郭,布首中间有两条竖棱线。币面中间一条竖棱线,两侧书战国货币文字。左侧为“兹”字,右侧竖书“氏”、“半”二字。“兹氏”地名,为尖足布铸地。兹氏城在今山西省汾阳市西南七公里处的三泉镇聂生村、巩村一带,始建于春秋初期,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半”字相对当时的大布而言,意为相当于大布的一半。币背两侧铸两条竖棱线,中间铸一“五”字,为纪范数。与这枚大型祭祀尖足布相对应的流通布币谱录有载。
涅祁之重圜泉友集藏的“兹氏半”背“五”大型尖足布币,高115毫米、寛69毫米、厚6.5毫米、重212克
常光跃泉友集藏的“兹氏半”背“五”大型尖足布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