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六次集体备课(4-6)
(2019-12-18 20:27:04)
标签:
四年级上册6次集体备 |
分类: 语文组集体备课 |
校本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1月12日,星期 |
活动地点 |
四(6)班 |
主持人 |
|
||
执教时间 |
|
执教班级 |
四(6) |
执教人 |
程林仙 |
||
课 |
|
||||||
研讨主题 |
《王戎不取道旁里》集体备课 |
||||||
校
本
教
研 |
执 教 者 说 课 |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会写“戎”“尝”等五个生字,注意正确的运笔方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理解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
|||||
活
动
过
程
及
内
容
记
录 |
中心发言人 |
内
|
|||||
许素孩老师:
翁佩英老师:
辛丽萍老师:
马芝富老师:
林晓琪老师:
徐冬女老师: |
1.“读”很扎实。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许老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促成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程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她的课堂中很明显就能够感受到。比如一开始回忆《精卫填海》这篇小古文的学习时,程老师就帮助学生回忆了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读出意思,读出停顿。三读:读出人物,读出奥妙。”而她这节课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这三个重要环节展开的。
|
||||||
启示与 主要收获 |
总之,程老师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精心设计,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更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有了学习方法的实践铺垫,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延伸到课下。让他们找来类似的故事,读一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加深了本课的中心思想与教育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对王戎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树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发我们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程老师的教学螺旋式展开,扎实有效。
|
校本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2月12日,星期 |
活动地点 |
四(8)班 |
主持人 |
简翠华 |
||
执教时间 |
|
执教班级 |
四(8) |
执教人 |
金定甲 |
||
课 |
|
||||||
研讨主题 |
《琥珀》集体备课 |
||||||
校
本
教
研 |
执 教 者 说 课 |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教学目标确定为: 1.自主认识“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拭“字。借助视频观看、动作演绎、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拂拭、松脂、渗出、澎湃”词语的意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依据问题清单,制作“琥珀名片",串联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说说琥珀形成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读、对比读、小组合作等方式细读语段,在采访情境中,用“我看到了___推测____”句式,还原科学家的推测过程,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
|||||
活
动
过
程
及
内
容
记
录 |
中心 发言人 |
内
|
|||||
罗倩老师:
程林仙老师:
徐冬女老师: |
理解字词时,金老师直接出示图片,直观地帮助孩子了解了什么是松脂,并激活内心视像理解“渗出”。对于生活中陌生的基于对教学起点的制定,我们量身定制了预习单,提前了解学情,并从学生提出的频率最高的问题着手,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就是“解决自己提出的不懂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他们更乐于开展学习活动 。词汇就是需要借助图像化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对学习产生兴趣后,就需要正式进入文本的接触,到能力提升环节了。那么到底要学会什么知识,提升什么能力呢?我们都知道,首次接触一个文本,我们需要带领学生一起找到切入点,选择立脚点,同时发现支撑点。那么,我们就以“为琥珀制作名片”的教学策略为切入点,走进文本,提取信息,了解琥珀是什么,从而学着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大问题。 提取信息,制作琥珀名片。 这是接触文本的第一环节。金老师提供的品读支架是:名片表格。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孩子都能借助图表,抓住关键词,快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 介绍琥珀,形成语言表达。 这是初读文本的第二个环节。金老师让学生借助表格表达,大大降低了表达难度,给学生支架,范式言语形式。由文本到词,又由词到句子,最后变成一段话,再次回到文本内容本身,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金老师的提醒下用:这是一块琥珀,形成时间是几千万年,它的成分是松脂,价值珍贵,能推测到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种表达既来源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为什么要走这一环节呢?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整合信息,在统整建构中发展思维;二是强化语言训练,在训练中内化习得言语;三是激活言语记忆,助力自我解决不懂问题。
整合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揭示出内在的联系,而在于构建出新的意义,生发出新的教学契机: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交流表达。把这些零散的信息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直接读课文,有的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能抓住关键之处,有的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分析,有的能把课堂语境和生活阅历相结合。由此可见,儿童的表达思维是有层级的,让孩子小组分享,便于差异化学习场的展开,相互启发,彼此补充。既有分享,又有引导,还有提升。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真实的学习场中滋养,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
||||||
启示与 主要收获 |
这是对课堂教学生命层面的把握。生命层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层。最后这个层次,也是最让人激动的层次。金老师在这个层面中创设一个采访情境,带领孩子们还原推测过程,想象合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所谓上透,就是由知识到能力,再由能力到意识,最后由意识转为行动。当金老师问学生:你这个大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测时?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实质上,就是学生们一节课的精神与能力的积淀。最后,通过微课视频,再次回扣单元要素“解决问题”,学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推测能力。 整节课呈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一个螺旋递进的层次感。比赛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研究不会停歇。如何更好地利用课文学语文,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唯有行动,唯有努力!
|
校本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
12月19日
星期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主持人 |
徐冬女 |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
中心发言人 |
内 |
||||||||
程林仙
翁佩英
缪海岳
辛丽萍
章合杰
徐冬女 |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而,如果放任学生自由朗读,往往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此时,作为老师,我们如果能指导学生开展同一本书的阅读读,效果会突出。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课外阅读在于一个整体,不同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留下了些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讲讲作者和相关书的。例如《绿野仙踪》这本书保姆本人的经历非常有传奇色彩,在阅读之前,可以和孩子讲讲作者的故事,尤其是他创作的绿眼仙踪的经过,就是个很好的导入。
可以利用童书的封面,故事里出现的音乐这些来导入,例如《时代广场的蟋蟀》,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出现在封面当中,色彩柔和,格调温馨,非常漂亮,我们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小朋友。然后一起听一段音乐。这本书中多次出现音乐,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或几段,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这是故事中出现的意大利名曲,还有《蓝色的多瑙河》小夜曲,很多很多伟大的音乐。然后告诉孩子故事中的主人公蟋蟀柴斯特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可以完美地模仿演奏这些音乐,并因此而名噪纽约,成为时代广场的明星。可是最终他却告诉别人,自己的朋友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乡下,这是个怎样的书呢,到书中去找找吧,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
利用精美的插图,优秀的童书的插图也是非常棒的,《夏洛的网》一书的插图水平相当高,那么把书中的插图做成PPT,配合老师对重点情节的讲述,使学生深陷其中,可以看到小女孩弗恩抢夺爸爸手中斧子的画面,画面有很强的冲击力。小女孩使出全身的力气,以及身体动作和紧紧握着的双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一张图片。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中。这个女孩是谁,这个男人又是谁,女孩为什么要夺男人的斧子。让他们猜测,孩子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猜测的结果一点也不重要,关键是在于通过猜测来培养他们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这种猜测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还有一种就是,一本书的阅读教阅读推进课,在中年级的推进课上,可以放声朗读故事,配合游戏,变换多种形式复述故事。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进程,而不是只负责把书发给他们,就完了。推进课可能是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时候可以使几分钟,有时候可以使更多的时间拿来进行交流。根据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在这里,老师要把握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只要班上多数学生读过了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当全班同学读完之后再进行,那你永远不可能都得到。
比如说在推进课的时候,把所有的话题都组织起来,为了推进学生的阅读,引导他们往更深的地方思考。在这方面,老师们有无限多的好办法、制作书签、读书小报、设计读书卡。另外,可以争取家长的参与。 |
||||||||
启示 与 主要 收获 |
经过本次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整本书阅读指导是很重要的,可以有这几点参考:
1.
2.
3.
4.
5. 总之,只要从学生自身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有条理地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全方位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牵引下主动遨游在书的海洋中,去感受学习的魅力与知识的力量。我们深信:阅读会成为一种自觉习惯、一种享乐、永远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
|
印象。然后让孩子弄清图的类型,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