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动机为学生续航
(2022-06-07 14:09: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让学习动机为学生续航
程艳
期末考试结束,小明回到家里把书包一扔,对着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着:“我终于考完了,这会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事了吧?”
洗漱完毕,小红拿起袜子正要洗,妈妈一把夺过袜子,说:“你就把学习给我学好了,剩下的不用你管。”
小丽考试后把成绩单放到桌子上,对妈妈说:“这回可以跟大家吹一吹了。”
大学校园里,高分进来的小刚被妈妈和辅导员劝着从网吧回来,谈到学习状态的变化,小刚对妈妈大声喊起来:“你让我考这所大学,我考了,你让我学这个专业我学了,可是我不喜欢,我就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小明、小红、小丽和小刚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的影子,类似的故事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经常演绎着。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
阅读《知心育人》第二章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时候让我茅塞顿开。人类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力推动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它能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经常用奖励、比较、批评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奖励要恰当,取向要归因,目标要合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恰当运用评价,鼓励学生自己跟自己比赛。一般人总以为“称赞”就是“鼓励”,“鼓励”就是“称赞”。读书学习后,我们发现“称赞”重在比较和竞争,而“鼓励”则不需要和别人做比较,更重视孩子内在的自我激励。有些孩子是为了得到称赞而表现良好,他们会慢慢养成取悦他人的习惯,而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得到称赞,甚至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老师的期望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因此鼓励是自己和自己比赛,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对学习结果进行可控、可变得积极去想的归因,是归因于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自身因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积极地内在动力就会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中形成。
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立小目标,引导学生自己跟自己比赛。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课堂上那些性格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体育课上,一个叫姜琦的女孩一到跳绳的时候总躲在一旁。董云老师了解到她不跳绳的原因是身体协调性较差,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怕同学嘲笑,就干脆不跳了。董老师知道如果长时间忽视她,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自卑心理也会让他从此与体育无缘了。董老师先鼓励她,让她敢于尝试,然后教她一种特别的方法,让她只摇绳不跳,然后再教她把绳摇到脚前迈过去,再之后就是一个、两个……这样同学们跳绳时,姜琦也能参与进来,经过一段时间,姜琦可以连续跳7、8个了,到了学期末居然跳了79个,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为良好。自己和自己比赛就能增加自信,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主体、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