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3-09-28 16:06:56)
分类: 示范课例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张斗和     安徽省怀宁中学       金盛林

怀宁县秀山中学         胡萍       安徽省怀宁中学       范名芳

怀宁县第二中学         柳伟侠     怀宁县秀山中学       桂娉

怀宁县新安中学         胡蕾蕾

 第二课段    合作学习,探究其理

《与山巨源绝交书》教学设计

安徽省怀宁中学    金盛林

学情分析

选修教材学习任务群称为“专题研讨”,这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有所不同,除了难度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二即将升高三的学生,对于文言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关于文言文中所表述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渗透的人生哲理,由于时代的久远和人生阅历的不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课堂上应该要引起重视的内容。

教材分析

部编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道法自然”,选取了老子、庄子、淮南子、嵇康的代表作品,充分阐释道家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为拒绝山涛对自己的引荐而写的一篇千古奇文,立意超俗、行文精炼、词义透彻、逻辑严谨、情感真挚浓烈,通过学习,让学生更能领悟道家思想文化在后世的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体会道家无为、不争、顺应自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及其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2. 根据文本并借助补充材料,全面了解嵇康旷达率性、不拘世俗、蔑视名教、鄙视权贵伟大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悟道家文化对当今的启示意义,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重点:梳理概况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嵇康“清远”“峻切”的语言风格;领悟道家文化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诱导演示和归纳总结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山巨源其人、解题。

二、自主学习任务

活动一:初读文本,划出嵇康拒绝山涛对自己的引荐的内容。然后梳理并概括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

梳理第1、2两段:

1)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

2)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

3)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

4)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5)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6)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7)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

8)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9)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嵇康拒荐理由1: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

梳理第3段:

1)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2)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3)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4)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5)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

6)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7)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8)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9)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嵇康拒荐理由2:七不堪,二甚不可

梳理第4段:

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2)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

3)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4)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

嵇康拒荐理由3:巨源当知我

梳理第5段:

1)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2)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3)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嵇康拒荐理由4:我有我所乐,别强我

【师总结明确】教材P39“学习提示”

实际上是对儒家礼法的蔑弃,对世俗权贵的讽刺和蔑视。

三、探究学习任务

活动二:精读文本,分组合作探究。

根据文本,谈谈你所理解的嵇康。找四个同学分别朗诵圈划的句子,同时思考问题。教师范读部分内容。

【补充材料1                世说嵇康

世说新语德行》载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世说新语•简傲》:锺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锺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锺起去,康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谨言慎行,旷达任性,鄙弃世俗,鄙视权贵

【补充材料2】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狂放不羁,率性自然,不拘世俗,超然物外,恬淡无为

【补充材料3】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本传》: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性情刚烈,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师总结明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P21《第二单元.道法自然》

嵇康选择了借用道家思想来保全自己,也是道家文化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及其影响。

活动三:品读《与山巨源绝交书》,小组合作探究:从艺术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说服山巨源?

1.用典:

“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    “鸳雏斥鸱,美芹献曝”

2.立意超俗,行文精炼,词义透彻。

【补充材料1】 《文心雕龙·明诗篇》给嵇阮二人的评语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钟嵘的《诗品》也以“清远”“峻切”评价嵇康诗作。不唯嵇诗清峻,嵇文也以清峻而名家。

3.逻辑严谨,行文精炼。

【补充材料2】 刘师培评论嵇康的散文是“文如剥茧,无不尽之意”

四、拓展学习任务

活动四:思考:像嵇康这样性格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人生结局?

【补充材料3】习近平主席寄语新时代青年

五、课堂总结

刘禹锡说:“八音与政通,文章与时高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正是魏晋之际政治、思想潮流的一面镜子。《绝交书》直观地看,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生活方式,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

然而,《绝交书》的认识意义并不止于此。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嵇康愤激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在士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绝交书》中描写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嵇康给儿子的《家戒》,思考:反抗名教的嵇康为何却在《家戒》中教导儿子要循规蹈矩、遵从名教准则以行事?

七、板书设计

                      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绝交

                 不堪              甚不可

                            

 

八、教学反思

通过梳理文本深入理解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借助文本和补充材料,合作探究嵇康的伟大人格,从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角度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本节课课堂活动设置环环相扣,学生们积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诵读这个关键环节的处理上还有一点缺陷,虽有师范读、生齐读等形式,但如何有效引导点拨、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感,还需进一步学习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