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示范课例 |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怀宁县秀山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第二课段
《淮南子》二则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更为强调“研讨”,这与必修课程有所不同,除了难度的提升,更强调专题学习,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三的学生,对于文言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关于文言文中所表述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渗透的人生哲理,由于时代的久远和人生阅历的不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课堂上应该要引起重视的内容。
教材分析:
《淮南子》二则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第三课,本文选自《淮南子校释》。《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又名《淮南鸿烈》,全书共二十一篇,《原道训》和《修务训》分别是第一篇和第十九篇。编者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去比较阅读和研习,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淮南子》及其作者;
2.了解其成书背景;
3.研读文本,感受本篇“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特点;
4.品读文句,感受其长于铺陈、排比,气势壮阔的文风。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内容,感知“无为”“无不为”的更积极的色彩;
教学难点:体味文风特点,感受其长于铺陈、排比,气势壮阔的文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这些神话承载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你们有想过它们出自哪部书吗?(老师展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动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生:《淮南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淮南子》二则,感受这部书包罗万象的奇妙之处吧。
二、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淮南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淮南王刘长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中国西汉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
2.了解《淮南子》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本名《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淮南子》著录共分为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3.写作背景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三、深入探究
活动一:研读《原道训》(节选),找出能概括文章大意的观点句
1.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
2.由此观之,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3.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
4.其唯心行者乎!
5.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
师:请同学们根据语境,体会划线词语的含义,并归纳整理文章的中心观点。(3组同学代表回答,老师总结。)
明确:本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探讨了道的基本特性、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就是指治国所需遵循的规律。只有依道而行,顺应自然,才能万物群生,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如果说“道”是体,“无为”就是用,治理国家应顺应“道”的特性,无为而治,尊重民意,抛却严刑峻法,这样才会长治久安,文章整体是从正面阐释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合理性。
活动二:研读《修务训》(节选),找出能概括文章大意的观点句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百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参考译文:所以我所说的“无为”是指个人的意志思想不能掺杂到普遍真理之中,个人的嗜欲不能影响干扰正确规律之中,人要遵循事理来做事,根据实际情况来成就事业,权衡依顺自然之势,而巧伪奸诈不得参与其中,事情成功了不夸耀,
师:请同学们参考前文的分析和这段的参考译文,概括本篇章的中心观点,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举例论证此观点,至少要挖掘2-3个事例。(找2-3组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明确:本卷一开始,作者就反对这种“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无为观,认为如按这种无为观来处事,历史上的神农、尧、舜、禹、汤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和建功立业,也就不会有历史的进步。历史发展到今天,也就是人们积极进取所致。这里,作者对道家无为观作了新的解释。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进一步深化圣人“忧民”、“为民”的内容,指出诸如伊尹、吕望、百里奚、管仲、孔子、墨子等人不辞劳苦,蒙受耻辱,为的是“兴天下百姓之利,除天下万民之害”,所以会出现史书上“神农憔悴,尧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的说法,这些都是他们为了百姓忧劳而造成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想“四肢不动,思虑不用”就能“事治求澹”,这是不可能的。由此也就进一步强调了作者认为的“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无为”是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的观点。也正因为有这些圣人君主为民忧民,才使社会历史得以进步;
四、拓展延伸
《淮南子》的文风明显受到战国策士遗风和当时流行的赋体文的影响,长于铺陈,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形成波澜壮阔的气势。请同学们找到相关句子,反复诵读,加以体会。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明确:
1.昔舜耕于历山……以曲隈深潭相予。(《原道训》节选第二段)
评析:运用对偶句式,以舜帝让耕与让钓的典故体现了其“无为无不为”。
2.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修物训》节选第二段)
评析:以五为先圣“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为例,直书其事,运用排比句式,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论证突出,气势强烈。
五、课堂小结:
宋代史论家高似孙在其所著《子略》中道:“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 《玉杯》《繁露》之书。”近人梁启超也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淮南子》一书包天地万象,通古今之事,兼众家之采,这样伟大的气魄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课后作业
课外自选《淮南子》中的其他篇章读一读,文中表达了什么内容呢,你有何感悟?写一篇读书札记。5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与本单元其他篇章进行联系,所以以后在安排比较繁冗文章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课时,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单元呈现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