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示范课例 |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怀宁县秀山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单元总结教学设计
安徽省怀宁中学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6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单元整体的作者、选文基本情况、单篇文章的鉴赏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为单元总结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单元总结课的定位是归纳、提高和升华,这对于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也须引起关注和重视。
教材分析
部编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的每篇选文结尾部分的“学习提示”对选文做了整体上的分析和解读,而“单元研讨任务”部分则结合整个单元的内容列出来研讨的任务。这就为我们进行单元总结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对单元选文进行归纳整合;
2.梳理选文编排逻辑,品析四篇选文的共性与个性;
3.辩证看待道家“道法自然”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选文的编排逻辑,把握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篇选文的整合再分析,找出四篇选文共性与个性;
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编织技艺是如此,其实作文、读书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整合探究,谈古论今
活动一:梳理概念,整合理解
篇目名称 |
核心概念 |
《老子》十章 |
道、道法自然、无为、不争 |
《庄子》寓言三则 |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
《淮南子》二则 |
无为是顺应规律做事 |
《与山巨源绝交书》 |
放任自然,坚守本性,独立人格的典范 |
活动二:多维比较,深化理解
1.共性:
《老子》十章、庄子》寓言三则、《淮南子》二则和《与山巨源绝交书》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但是通过鉴赏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在保留各自个性的同时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这就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的内涵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看,《老子》十章和《庄子》寓言三是本单元的核心文本,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共同构筑了道家思想的基础,而《淮南子》二则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后世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2.个性:
跳出单元整体,我们发现四篇选文又保留了各自独有的个性。《老子》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君主统治国家的方法上;《老子》则更为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从争鸣走向融合,博采众家之长的“杂家”应运而生,《淮南子》成为其代表作;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成为魏晋风骨的最好诠释。
活动三:辩证分析,分享感悟
1.理性看待道家“道法自然”思想
积极意义:道家思想的积极之处着重从老子人生哲学来看^。《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老子以睿智的思索,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以达到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老子“无争”的处世原则里明确地表现出与现代关于积极、进取、竞争的要求相背离的一面,但是它对于缓和人与人之间因过分的物欲追求所带来的冲突,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的纯朴自然的境界。老子“致虚”“守静”的工夫,不仅可以培养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时且可以保持人的内心平衡,调游自己的心态。
消极意义:一是“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使人懒惰,如道家认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所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二是“不争之德”使人缺乏竞争意识,如道家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三是“安之若命”使人缺乏抗争怠识,道家教人们“顺物自然,安之若命”,面对恶势力我们安然处之而不抗争,那么社会的进步从何谈起?当然,道家上述思想也有其科学合理之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应用。
三、课堂总结
四、板书设计
梳理概念,整合理解
多维比较,深化理解
辩证分析,分享感悟
五、教学反思
第三部分
一、学习任务单
二、分课时教学课件(ppt)
三、微课
四、其他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