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3-09-18 14:48:09)
分类: 示范课例

怀宁县秀山中学       桂娉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张斗和     安徽省怀宁中学       金盛林

怀宁县秀山中学         胡萍       安徽省怀宁中学       范名芳

怀宁县第二中学         柳伟侠     怀宁县秀山中学       桂娉

怀宁县新安中学         胡蕾蕾

第二课段    合作学习,探究其理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寓言三则 教学设计

怀宁县第二中  柳伟侠

教材分析:

《庄子》寓言三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其中,《匠石与栎社树》节选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借栎社树的故事表达“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道家思想及其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混沌之死》节选自《庄子·应帝王》,《鲁侯养鸟》节选自《庄子·至乐》,二者则是从反面立意,表明如果违背事物的本性,哪怕是出于好意,也会带来糟糕的结局。

学情分析:

本文也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经过中学阶段几年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等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

此外,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庄子》二则,高中阶段学过《五十之瓠》,对庄子其人其事和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便于《庄子》寓言三则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复述三则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借助寓言中的形象,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寓意,明确庄子所要寄寓的哲理思想。

3.感受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及辩证思想。

4.客观评价庄子思想,看到庄子思想对我们当下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庄子寓言的寓意,正确认知和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庄子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寓言,探究形象

1.简要复述故事

《匠石与栎社树》,讲的是木匠瞧不起栎社树,反而被栎社树教育的故事。

《混沌之死》倏和忽为报答混沌的厚遇,决定帮混沌开凿七窍,当凿到第七天的时候,混沌就死了。

《鲁候养鸟》鲁候用养人的方式养鸟,最终导致海鸟之死。

2.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大胆而离奇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

二、了解背景,把握哲思

1.以大题目来做背景把握哲思

所谓《庄子·人间世》就是以道用世,人在社会中处世保身之道。

《庄子·应帝王》寓意帝王之道,

《庄子·至乐》如何获得快乐幸福。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哲思

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纷争,群雄逐鹿、弱肉强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最危险的职业应该就是君王之侧的人,商鞅,苏秦、庞涓、吴起、韩非、李斯、吕不韦等无一不是绝世大才,无一不是死于非命,庄子作为那个年代身怀绝世道术且可以置身事外,自由游历人间世的奇人又如何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呢?

(1) 三则寓言有何寓意,庄子想传达怎样的思想呢?

《匠石与栎社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是从全生的角度来说大用的,是让事物尽其天性,终其天年。

在庄子看来,保全生命,不被外物所累,不被人利用,不沦为工具价值的载体,才是最大的“用”。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混沌之死》——庄子内篇《应帝王》以《混沌之死》这个故事结尾,寓意帝王之道如想长久,必须遵循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鲁候养鸟》——顺应天性,尊重各自的不同,才能顺心快意,获得幸福。

这两篇反面立意,万物各有天性,如果违背事物的本性,任意妄为,就是作死。体现了道法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2)阅读拓展,情境任务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山木》

庄子的弟子此时提出了一个庄子也难以回答的问题: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的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两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

任务一:如果你是庄子你怎么回答弟子的难题?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明确:蠢物以为有用可以全身,智者以为无用能全身,现在看来有用或没用都不是绝对的安全,此时庄子把有用和无用都否了。庄子甚至否定了身处有用和无用之间,可以赖以保全。最后还是把全生归为安时处顺,顺物而用,顺其自然。

任务二:怎样辩证地看待“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分小组探究,小组代表发言。

观点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力者多劳,智者多虑。人皆知有用之用,希望成才,但如果只谈有用,只谈目标和功利,难免急功近利陷入世俗的疲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优点有时是把双刃剑会给人找来嫉恨和灾难。无用不是去做一个废柴,而是超脱世俗世界的价值判断,去还原生命的本真和自然,让自己的身心逍遥自在。

庄子一生困顿,生活在底层,他拒绝楚王的应聘,一生只做过漆园吏,靠编草鞋为生,潦倒落魄。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看似无用。但他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思想,不仅让他逍遥于世,获得精神的自由,更给今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以精神启迪,这不是大用吗?

观点二: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安时处顺。该有用的时候有用,该无用的时候无用,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要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找到自我定位的人。

观点三:用在有用之上。有用的本质是外在的,物质的,实用性的,功利性的,属于形而下的。无用的本质是内在的,精神性的,文化性的,属于形而上的。世上重要的有趣的事情往往看上去是无用的。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以无用之人,却因此活的有滋有味。”

                                                       ——周国平

观点四:有用和无用之争毫无意义,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辩证关系,对我有用,可能对彼无用,因此,执着于有用还是无用,在庄子看来是成见,从齐物的角度来说,万物都是平等的但是物性不同,安时处顺,顺其天性。

三、 谈古论今,领悟其理。

南怀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异化,引起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追问,对价值体系建立的呼吁,这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庄子的思想价值提供了契机。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庄子思想的认识。说说庄子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意义?1.辩证看待庄子思想(消极性和积极性)

消极避世明哲保身,对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影响

2.启示意义

以超脱(无用)之心去行世间之事

若以世俗之心,追名逐利,无谓地外求,是虚耗自己的生命力。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在功利和非功利之间过一种平衡的人生。

人文关怀层面

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他强调尊生,认为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庄子注重个体的体验,追求人生存的意义和精神的自由。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生命价值沦为工具价值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被自己创造的东西役使。庄子思想有助于我们审视生命的价值,跳出功利主义的异化陷阱。

价值评判方面

评价人和事不能以有用或无用作为标准,人与人的交往不能用有利或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另一方面,万物各有其天性,我们不能主观臆断,凭好恶行事,尊重彼此的不同,顺其天性,才能获得幸福快乐。

子女教育方面

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要妄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打着爱的名义,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却从不问孩子的需求,这样圈养的孩子,和寓言中的海鸟有区别吗?

········

小结: 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庄子的文字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他大胆地挥洒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自造一个神奇的寓言世界。庄子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

四、课后作业

姜声调先生在《苏轼的庄子学》一书中说:“苏轼的一生是以儒家入世行事,以道家处世保身的。”其中“以道家处事保身”意在强调庄子对苏轼的影响,请结合庄子的思想主张,并联系苏轼的个人经历或者作品,谈谈你对苏轼“以道家处事保身”的理解。要求: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寓言三则

寓言特色: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哲理思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顺应天性,无为而治。

六、教学反思

 

在整体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知庄子寓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色,并把握庄子的思想,通过阅读拓展,辨析“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深刻了解庄子思想,看到庄子思想在当下的意义。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关键是庄子对自我的三次否定,即先否定有用之用,然后否定了无用可以保身的观点,最后又否定了处有用和无用之间观点,认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方可全身。学生在这点上可能不太好理解庄子的辩证思想,应把重点放在这对学生加以引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