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示范课例 |
怀宁县秀山中学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怀宁县秀山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第一课段
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安徽省怀宁中学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在整本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探究的能力。学习本单元,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能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个理解文化内涵。因此,应在单元导学课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本内容与外部资料的助力下,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意在在学习集中阅读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理念为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所有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老子》十章哲理诗般的语言阐释“道法自然”;《庄子》寓言三则,想象奇伟瑰丽,行文汪洋恣肆;《淮南子》取百家之长,气势波澜壮阔;《与山巨源绝交书》放任自然,回归本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先秦诸子文章,品中国文人风貌,触摸民族文化血脉,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道家学派;
2.认识作者,梳理《老子》《庄子》《淮南子》《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基本信息;
4.提炼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鼓励学生尝试通过选文具体分析和体会何为“道法自然”,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作者,分别梳理《老子》《庄子》《淮南子》《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基本信息。
教学难点:提炼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鼓励学生尝试通过选文具体分析和体会何为“道法自然”,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汇报展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岁月失语经典能言,笔墨传薪文脉赓续。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举行了“本单元最喜爱的一句话”投票活动,一起来看看哪些句子最受欢迎?
1.“上善若水。”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4.“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品中国文人风貌,触摸民族文化血脉。
二、确定任务,分组展示
活动一:制作作家档案
请学生代表按照人物朝代顺序上台,以自我介绍的形式,扮演4位作家,其余同学结合自己资料完成作家档案。
作家档案 |
|
姓 |
|
出生 年月 |
|
生平 事迹 |
|
文学 作品 |
|
作家 名言 |
|
活动二:梳理选文基本信息
分组交流:以文本内证为主,外部资料为辅,梳理四篇选文的基本信息。
点拨:
《老子》十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中国先秦文学的经典名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综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老子》采用格言式表达,用语精粹,意味隽永,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庄子》寓言三则:《匠石与栎社树》节选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借栎社树的故事表达“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道家思想及其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混沌之死》节选自《庄子·应帝王》,《鲁侯养鸟》节选自《庄子·至乐》,二者则是从反面立意,表明如果违背事物的本性,哪怕是出于好意,也会带来糟糕的结局。
《淮南子》二则:选自《淮南子校释》。《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又名《淮南鸿烈》,全书共二十一篇,《原道训》和《修务训》分别是第一篇和第十九篇。“传”:真实形象地记录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多采取叙述、描写的手法。
《与山巨源绝交书》:选自《嵇康集校注》卷二,是嵇康为拒绝山涛对自己的引荐而写的一篇千古奇文,立意超俗、行文精炼、词义透彻、逻辑严谨、情感真挚浓烈,充分体现道家思想文化在后世的发展及其影响。
明确:
本单元综合选择了四篇体现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了解选文的基本信息,有利于整体把握本单元选文的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专题研讨。
活动三:体会文化内涵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了道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或是共同的价值观、或是深刻的哲思、或是可贵的精神。尝试用几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分别概括选文的文化内涵。
1.《老子》十章
道法自然:出任自然,无所依傍。
2.《庄子》寓言三则
个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3.《淮南子》二则
无为:“无为”并非“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四胑不动,思虑不用”,而是顺应规律做事,赋予“无为”更积极的色彩。
4.《与山巨源绝交书》
越名教而任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三、探究文化观念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作者都抒发不同的哲思和感慨。虽不尽相同,却能统一在我们中华文化的理念中。请就这些文章在文化观念上的相通之处谈谈自己的理解。
点拨:治国理念、个体生命的态度、无为和有为……
(示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总体分成两种生命的类型,即无为与有为——道与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
时间、空间、思维和境界,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却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都是“道”的演化,不同境界的生命,会得到不同时空能量的加持。
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所以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面对生活中各种繁琐事务的时候,能处理的方式也不同,由此带来的结果和成长方向,也是有明显区别。
有为和无为,虽然看起来是个针锋相对的概念,但从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种对比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四、课堂小结
不管处于何种时代,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些文化观念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不能割舍的民族精神血脉。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深入体会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的思考,还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五、作业设计
1.完善“人物档案”制作,预习《老子》十章。
2.思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探究本单元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人物档案
选文信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单元导读课,课堂脉络清晰:从单篇到整体,从个性到共性,意在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自主查找资料,自由讨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道家思想的探讨言之有物,但由于时间、本课为单元导读课等原因,不及深入探讨,这也为后面的学习留有丰富的探讨空间。
第二课段
——《老子》十章教学设计
怀宁县秀山中学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三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正处于心理情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道家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且意识形态的内容一般又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激起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其简洁洗练、哲理诗般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促进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选文思想内容,初步领悟老庄道法自然思想,体会“不争”、“无为”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启示意义、人生智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选文思想内容,初步领悟老庄道法自然思想,体会“
不争”“无为”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道家文化的启示意义、人生智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文导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齐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
三、合作探究,感知老子之“道”
学习任务一:你是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纯任自然,不受干涉,自主自为。天地人都要效法于“道”,应该追求纯任自然的状态,顺应自然的规律。要想求得自然的状态,其方式就是“不争”和“无为”。
学习任务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不争”的理解。
关键句 |
内涵 |
作用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
无私、柔弱、谦下 |
利万物、故无尤 |
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 |
谦逊,委曲求全 |
天下莫能与之争 |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
真实、无私 |
己愈有、己愈多 |
学习任务三: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无为”的理解。
|
内涵 |
作用 |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无事,顺其自而不扰攘生事 |
无不为、取天下 |
以无事取天下 |
好静、无事、无欲 |
民化、民正 民富、民朴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追求细节,不贪图大,敬畏困难、顺其自然 |
成其大、终无难
|
无为:不妄为,不乱为,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达到无不为。
学习任务四: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你的影响或启示?
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修养最高的人像水一样具有柔弱、无私、谦逊等美好的品德,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和高尔基的名言“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两者异曲同工。
四、课堂小结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本源,天地人都要效法于“道”,追求纯任自然的状态,其方式就是“不争”和“无为”。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无私、清静、谦让、质朴、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跟我们今天“顺应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观念是大体一致的,这也是其思想在今天的闪光之处。
五、板书设计
大道至简,自然而然
道法自然
六、教学反思
《老子》十章都是关于“道”以及“不争”“无为”的内涵,学习时要善于运用抽象思维,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道”以及“不争”“无为”的内涵,我对各章节进行了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引发同学去思考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道”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比较积极,也比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道”的内涵丰富且抽象,如何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道”,这一点做的比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