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统编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3-09-16 09:15:45)分类: 示范课例 |
怀宁县秀山中学
设计者:
怀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怀宁县秀山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第一部分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
语文 |
实施年级 |
高三 |
设计者 |
张斗和、 金盛林
胡 |
使用教材 |
统编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
||||
单元名称 |
第二单元 |
||||
单元课时 |
7 |
二、单元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先秦诸子中,道家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先秦并无“道家”之名,到了汉代,学者在总结先秦学术时,把思想上有相通之处的《老子》《庄子》等归拢到一起,称之为“道家”。《老子》和《庄子》都很重视“道”——这个“道”与儒家的不同,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普遍的规律,是一种终极性的存在;都崇尚“自然”“无为”,其中包含着对文明的忧虑和对社会的批判;都擅长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善于从世人忽视的地方发现独特的价值。但二书的关注重点又有所不同:《老子》讲了君主统治国家的许多方法,而《庄子》则更为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本单元的《老子》《庄子》选段在思想和文章风格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外,本单元还选编了《淮南子》中的片段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由此可以窥见道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单元教学设计立足于单元人文主题“道法自然”,通过阅读鉴赏、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语文活动使学生深入研读所选作品,把握道家思想的核心,体味道家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二单元,该册教材绪论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巡礼”,第一单元为“进德修身:《论语》整本书阅读”,学生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已经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论语》整本书阅读则为学生第二单元的“道法自然”专题研讨给了方法上的指引和思想上的铺垫。学习本单元,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能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化内涵,举一反三。因此,应在单元导读课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在文本内容与外部资料的助力下,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高三时期是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借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任务】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本任务群为2学分。本任务群学习目标: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先秦道家学派作品的研讨,所选内容分别为《老子》十章、《庄子》寓言三则、《淮南子》二则、《与山巨源绝交书》四篇文章。
从大单元及选文特点出发,本单元的学习将以单篇精讲教学加群文阅读教学两种方式进行。主要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所选篇目的基本信息——分析单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入探究讨论道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思考应如何辩证看待道家的思想,这样就完成从阅读鉴赏到梳理探究再到表达交流的学习过程。由此,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专题:
(一)单元导学,梳理脉络
(二)合作学习,探究其理
(三)整合探究,谈古论今
三、单元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道法自然”的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选文具体分析和体会何为“道法自然”,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把握四篇选文的共性与个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单元学习框架
专题课段 |
课时 |
核心问题 |
学习任务 |
学习活动 |
第一课段 单元导学 梳理脉络
|
第1课时 |
1.初步认识道家学派 2.认识作者,梳理《老子》《庄子》《淮南子》《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基本信息。 |
1.浏览文章 2.了解“道家” 3.认识作家 4.感悟文化 |
活动一:制作人物档案。 活动二:展示四篇选文的基本情况。 活动三:体会文化内涵。 |
第二课段 合作学习 探究其理 《老子》十章 《庄子》寓言三则 《淮南子》二则 《与山巨源绝交书》 |
第2课时 《老子》十章
|
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如何理解“无为”? 3.如何理解“不争”? |
1.结合文本,理解什么是“道”。 2.品析重点语句,推敲词语,体会“不为”和“不争”的内涵。3.把握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活动一:合作探究,感悟老子之“道”。 活动二:研读对话,辨析“无为”和“不争”的价值内涵。 活动三:探讨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
第3课时 《庄子》寓言三则 |
1.感受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2.探究庄子借寓言传达怎样的思想。 3.探讨如何辩证看待庄子的思想。 |
1.反复诵读,感受庄子寓言“寓真与诞,寓实于玄”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三则寓言的哲思,感悟庄子传达的思想内涵。 3.联系当下实际,讨论庄子思想的启示意义。 |
活动一:复述寓言,探究风格——寓真与诞,寓实于玄 活动二:了解背景,把握哲思——“道法自然”,无为之用是为大用。 活动三:谈古论今,领悟其理——辩证看待。 |
|
第4课时 《淮南子》二则 |
1.感受“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特点。 2.感受文章长于铺排、排比、气势壮阔的文风。 |
1.引导学生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 2.拓展材料,带领学生感受《淮南子》的创作风格。 |
活动一:小组合作,共同研读——《原道训》节选和《修务训》节选。 活动二:补充材料,感受文风——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论证突出、气势强烈。 |
|
|
第5课时 《与山巨源绝交书》 |
1.深入理解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 2.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嵇康的人物形象。 3.思考嵇康的性格特征和人生际遇对我们有何启示? |
1.初读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嵇康拒绝引荐的内容并概括理由。 2.补充并解读材料,体会嵇康性格特点。 3.联系当下,思考嵇康带给我们的启示。 |
活动一:自主学习——鼓励并指导学生自读文本,划出嵇康拒绝引荐的理由的句子。 活动二:探究合作,世说嵇康——展示补充材料,分析概括嵇康的性格特征。 活动三:班级交流会——嵇康的性格特征和人生际遇带我们怎样的思考。 |
第三课段 整合探究 谈古论今 |
第6课时
|
1.梳理概念,整合理解 2.多维比较,深化理解 3.辩证分析,分享感悟 |
1.对单元选文进行归纳整合。 2.理清选文的编排逻辑,把握作品的共性和个性。 3.理性看待道家“道法自然”思想,肯定其积极意义,也不回避其消极影响。 |
活动一: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对单元选文进行归纳整合。 活动二:通过合作探究,理清选文的编排逻辑,把握作品的共性和个性。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活动三:班级开展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道家思想。 |
五、单元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指的是学习的场景、氛围。大单元,需要大情境,需要能够统领整个单元学习的场景、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真正发生。
学习情境:学校拟举办以“品味传统文化,感受道家思想”为主题的共读共品汇报展示活动,以本单元4篇文章为主要研讨对象。
研习主题:品味传统文化,感受道家思想
任务一:单元导学,梳理脉络
任务二:合作学习,探究其理
任务三:整合探究,谈古论今
六、单元学习方法
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到本单元如下:
搜索查找、朗读背诵、归纳整理、情景创设、合作探究、讨论展示、辩论交流、写作表达等。
七、单元作业与评价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
1.完善“人物档案”制作,预习《老子》十章。
2.思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探究本单元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第二课时作业
1.必做:熟读《老子》十章;
2.选做:阅读《老子》,进一步感受其“道法自然”的思想。
第三课时作业
姜声调先生在《苏轼的庄子学》一书中说:“苏轼的一生是以儒家入世行事,以道家处世保身的。”其中“以道家处事保身”意在强调庄子对苏轼的影响,请结合庄子的思想主张,并联系苏轼的个人经历或者作品,谈谈你对苏轼“以道家处事保身”的理解。要求:不少于300字。
第四课时作业
课外自选《淮南子》中的其他篇章读一读,文中表达了什么内容呢,你有何感悟?写一篇读书札记。500字左右。
第五课时作业
课外阅读嵇康给儿子的《家戒》,思考:反抗名教的嵇康为何却在《家戒》中教导儿子要循规蹈矩、遵从名教准则以行事?
第六课时作业
道家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无”的价值,推崇“无为”“无用”,与世俗的观念有所不同。结合本单元所学,思考并与同学探讨:应该如何认识“无为”“无用”的含义?并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不少于500字。
第七课时作业
儒家和道家最初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学派,正如司马迁所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相互碰撞、融合,“儒道互补”逐渐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理想为目标,心怀天下,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整心态,淡泊名利,超然通达,静观待时。试以苏轼(或其他某位古代知识分子)为例,结合其人生经历及相关作品,谈一谈他身上是如何体现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和融合的。不少于800字。
【作业评价】
一是以课堂回答问题及学生展示方式呈现,师生共同评价(指正性、鼓励性等“质”的评价)。
二是以作业批阅方式,做微观的、正误式的“量”的评价。
三是以展示、发布及评选登载等方式,做激励性的评价
七、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文言文,避免不了把文言语段支解得支离破碎,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不足。建议本单元教学,要通过当堂分析品读、理解性背诵,有利于还原文章的整体性。另外,在讲解古代文章的时侯,常因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这要求教师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反思二:本单元的以“道法自然”为主线,涉及的文章皆蕴含丰富的思想价值,但对高中学生来说,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学语言要尽可能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
反思三: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感受、多记录,不能变成教师单方面输出的课堂。
反思四:教无定法,贵在“因材施教”。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倾听者、引导者,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主主探究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在学生认知不足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学生讨论畏难时,给予心态上的鼓励,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感到自己机智不足。今后,应多多反思,改正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