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长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分类: 示范课例 |
曹俊敏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学方法
点拨启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陈述: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有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在任何时期都不缺少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也是民族的英雄。更有幸的是,我们的民族也从来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英雄,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先生再次走进《记念刘和珍君》,来铭记这位可亲可爱的爱国英雄——刘和珍!
二、文本赏析:
(一)忆英雄——英雄的姿态
模样:“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从这些描述中可知,英雄不是高大、威武、勇猛的代名词,英雄也有温情,也会伤感,英雄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
内涵:“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从这些经历来看,英雄又非同寻常,英雄有着不屈的精神、高尚的灵魂和可贵的品质。
(二)歌英雄——英雄的礼赞
思痛:“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对于英雄的牺牲,作者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长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痛定之后,必当长歌。为英雄长歌,为正义呐喊,英雄的牺牲才有价值。
(三)唤英雄——英雄的传承
铭记:“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还有要说的话”、“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英雄的血不应白流,也不会白流,至少像作者这样的亲朋师友在时间的流驶和微漠的悲哀中会永藏英雄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继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英雄不会孤单,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中华民族勇毅团结、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永不会消亡。
三、问题探究:
“忧愤深广”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审美基调,如《狂人日记》、《祝福》等,本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探究。
(一)知识链接:
1. “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序》
2. “这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二)语句示例:
1.
2.
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三)阶段小结:
这些冷峻、凌厉、诙谑又不失警醒的标志性语句充分彰显了作者忧国伤时、爱憎分明的炽烈情感,也深刻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权、鞭笞黑暗的战斗精神。从这一角度看,作者无疑也是大无畏的爱国英雄。
四、主题延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习总书记说:“新时代是成
就英雄的时代。”放眼神州大地,英雄处处皆是。“当代农神”袁隆平,“抗疫国士”钟南山,“燃灯校长”张桂梅,“海淀孩子”谷爱凌……他(她)们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成就了英雄的传说,他(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一)资料链接: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我们都在袁隆平的‘稻穗下乘凉’,今天,我辈当传承他的精神、力量与成果,一往无前。”
——《袁隆平:一位人民英雄的一生》
“用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让钟南山这个名字,成为百姓心中巍峨南山。”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上帝并没有亲吻过她的滑雪板,奖牌也从不向投机者倾斜,谷爱凌不过是在天赋显露时,毅然选择一条通往极限的路。”
(二)阶段小结:
英雄不只是用来长歌和铭记的,更是用来观照和争当的。也许,我们没有骄人傲世的成绩,没有功成名就的资本。但是,我们正青春,有能量,无论成败与否,拼过就是英雄,至少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布置:
比较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叙中兼议、叙中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
忆英雄——英雄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