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用典

(2022-05-25 08:32:16)
分类: 教学日志

安徽省怀宁中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辨别诗歌中的用典语句。

2、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选用的典故的特点,归纳用典的好处。

3、感悟诗歌用典的魅力,体味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用典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和特点。

2、教学难点:透过古诗词中的用典探究用典的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旧词,导入新课。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由古诗词抒情手法引出用典抒情。

     提问学生:请大家说一说诗词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老师小结:主要分为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里有一种抒情方法即用典抒情。用典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和情操。

    前几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品味了苏词里用典的魅力,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辛弃疾可谓是用典的高手,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来感受用典的精妙之处。

二、初读感知,走近用典。

   1、诵读指导:这三首词的都具有雄浑大气的特点,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把握诗词豪放雄浑的语言风格和高亢深沉的感情基调。

    2、学生通过朗读和对照注释找出三首词中用典的句子: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树犹如此”等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上阕“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典,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处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涵咏诗文,体会特点。

     通过品读用典的经典语句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词人选用的典故的特点。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小结。

1、典型性

两位词人选择的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或者事件,如苏轼词里的周瑜形象以及周瑜在赤壁之战表现的典型事件 。再比如辛弃疾两首词里关于孙权和刘裕的典故,在作者眼里都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作者借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2、相关性

作者选用的都是与自身的政治倾向和个人遭遇有关的典故。

以辛弃疾为例,他出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 ,恢复中原是他平生的夙愿,奈何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任何北伐抗金之意,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重用,他的这样一种遭遇和经历也体现在他所选用的典故之中。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关于刘备的典故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关于孙权和刘裕的典故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在后一首词里词人在词中找寻三国孙权时代的繁华景象,可他看到的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他看到斜阳草树下刘裕的故居时,他感慨万千,想到了刘裕在京口起兵北伐的场面。这个典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 胸怀大计。渴望北伐抗金的词人形象。

3、吻合性

选用与诗词的内容与主题相吻合的典故。

如:苏轼在词中选用的典故是关于周瑜的,这不仅与词的标题相贴切也与主题相吻合,苏轼畅游赤鼻矶, 联想到此地的英雄人物, 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慨,选用周瑜的典故再合适不过。另外典故的意义与现实巧妙结合,又能起到怀古伤今的目的。周瑜少年得志建下丰功伟业的形象对词人触动很大,借此反衬了自己的华发早生和功业无成,具有现实意义。

再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提到了一个人物——刘备,刘备的雄才大略以及为国为名的抱负也正是作者所想弘扬的, 与主题完全吻合。

四、 合作探究,归纳作用。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用典的好处。教师小结。

1、抒情言志,表明倾向。

    这一作用我们可以回归到用典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表情达意而服务。如辛弃疾那希望将抗金事业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在他的两首词中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了。

2、使诗句凝练,言近旨远 。

 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共出现五处用典,其中最后一处用典只有短短的11个字,词中提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这短短的11个字却把作者的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出来。作者在此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和当年的廉颇一样,仍然可以为国效力,然而词人却没有廉颇那样的运气,作者又借这短短的11个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感。用典使诗句凝练,言近旨远 。

3、含蓄典雅,令人回味。

 这一特点我们从用典抒情的定义中可以感受出来,用典抒情主要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和情操。古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一般比较含蓄,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接物抒情,有的借典抒情,不管哪种总能起到含蓄典雅,令人回味的作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提到的关于周瑜的典故无一例外是想揭示周瑜的年少得志和大智大勇的形象,从而借此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但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的相当的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堂小结,学有所获。

这三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都用了典故,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用典的经典语句探究了三位词人选用的典故的特点同时也归纳总结了用典的诸多好处。在今后的语文诗词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典诗词,希望能够引领大家透过诗词中的典故,感受诗词更多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词中的典故并指出作用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七、板书设计:

      古诗词中的用典 

          特点                  好处

     典型性          使诗句凝练,言近旨远

     相关性           含蓄典雅,令人回味         

         吻合性          抒情言志 ,表明倾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