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典
(2022-05-25 08:32:16)分类: 教学日志 |
安徽省怀宁中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辨别诗歌中的用典语句。
2、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选用的典故的特点,归纳用典的好处。
3、感悟诗歌用典的魅力,体味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用典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和特点。
2、教学难点:透过古诗词中的用典探究用典的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旧词,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走近用典。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树犹如此”等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上阕“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典,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处用典。
三、涵咏诗文,体会特点。
1、典型性
两位词人选择的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或者事件,如苏轼词里的周瑜形象以及周瑜在赤壁之战表现的典型事件 。再比如辛弃疾两首词里关于孙权和刘裕的典故,在作者眼里都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作者借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2、相关性
作者选用的都是与自身的政治倾向和个人遭遇有关的典故。
以辛弃疾为例,他出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 ,恢复中原是他平生的夙愿,奈何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任何北伐抗金之意,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重用,他的这样一种遭遇和经历也体现在他所选用的典故之中。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关于刘备的典故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关于孙权和刘裕的典故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在后一首词里词人在词中找寻三国孙权时代的繁华景象,可他看到的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他看到斜阳草树下刘裕的故居时,他感慨万千,想到了刘裕在京口起兵北伐的场面。这个典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 胸怀大计。渴望北伐抗金的词人形象。
3、吻合性
选用与诗词的内容与主题相吻合的典故。
如:苏轼在词中选用的典故是关于周瑜的,这不仅与词的标题相贴切也与主题相吻合,苏轼畅游赤鼻矶, 联想到此地的英雄人物, 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慨,选用周瑜的典故再合适不过。另外典故的意义与现实巧妙结合,又能起到怀古伤今的目的。周瑜少年得志建下丰功伟业的形象对词人触动很大,借此反衬了自己的华发早生和功业无成,具有现实意义。
再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提到了一个人物——刘备,刘备的雄才大略以及为国为名的抱负也正是作者所想弘扬的, 与主题完全吻合。
四、 合作探究,归纳作用。
1、抒情言志,表明倾向。
2、使诗句凝练,言近旨远 。
3、含蓄典雅,令人回味。
五、课堂小结,学有所获。
这三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都用了典故,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用典的经典语句探究了三位词人选用的典故的特点同时也归纳总结了用典的诸多好处。在今后的语文诗词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典诗词,希望能够引领大家透过诗词中的典故,感受诗词更多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