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与“栉风沐雨”之辨析
(2022-04-29 15:06:13)分类: 教学日志 |
安庆市第十中学
近期,高二年级举行了例行月考,语文学科试卷依然采用组题方式命制。试题主要来源于2022年3月份全国各地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的联考模拟考试,部分试题根据我校生源状况作了针对性和适切性调整。其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选用的是全国百强名校3月份的模考试题。此题选材是《人民日报》的专论《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复兴力量》中的文字,原文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1921年10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100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提炼、整合和扩容,试题命制如下(节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
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第17小题的最后一处横线为:“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首先,辨别两者语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筚路蓝缕”和“栉风沐雨”的意思极为相近:“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而“栉风沐雨”是指借风梳头,借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避。两者都含有艰难、辛苦之意,且语义色彩区别细微,在用法上几乎相同,辨析起来确为不易。但是,两者毕竟是近义词,应该有不同之处。那么,不同之处究竟在哪儿呢?又怎样才能找到呢?我们认为,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或用法相同,但仍有侧重,它们的侧重点就是辨析的突破口。经过分析,“筚路蓝缕”侧重于起步阶段的艰难,“栉风沐雨”侧重于过程当中的艰辛,两者所强调的时间节点有所不同。明晰两者的各自侧重,是科学辨析和准确选择的重要前提。
其次,解析命题情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化已成为语文学科试题命制的显著特征。那么,情境化命题是一种怎样的命题方式呢?一般认为,试题应为学生营造阅读情境,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且在文本内容选取上,更加贴近生活,强调应用性。由此,在意义辨析的基础上,情境内容的解析也是语用判断的关键环节。上联“一代又一代”,可以判定不是考古的起始阶段;下接“扎根”、“攻坚克难”,可以得知考古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需要长期承受与坚守。这与“栉风沐雨”的语意十分吻合。所以,无论是基于语意理解,还是基于语境分析,此处选择“栉风沐雨”都更加恰切。
再者,紧扣课标理念。词语辨析是综合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常规题型,对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思维发展等状况有着直接地反馈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可见,紧扣新课标理念,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认知和掌握词语辨析,才能构建此类题型命制和解析的基本体系。以第17小题的成语辨析为例,可以从命题意图着眼,在明晰考查素养的基础上,区别语意,解析语境,分析语用,步步推进,最后水到渠成,作出正确判断。
最后,对接评价体系。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要求,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以必备知识为载体,通过基础性和应用性考查,重在检验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虽然词语辨析与文本解读在诸多方面有所区别,对于学生的考查要求也各有偏重,但是鉴于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吸纳和运用过程中所关联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却不亚于文本解读,甚至更为精细化。因此,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切语文活动的起始和归宗,辨析近义词语作为基础性语文活动,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对接评价体系,思考命题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以更开阔的解析视野审视词语辨析,可以提高解题的效度和准度。比如,第17小题的近义成语辨析,在理解语意的前提下,还需调动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结合语境内容,联系生活经历,多向度、立体式综合解析。
综之,词语辨析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它反映着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关乎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培育,我们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