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蜜蜜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十中)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选修课的设计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原则和理念,而且拓展了新课程的发展空间,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体系。因此,研究和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其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的发展,从而满足他们学习和从业的需要。选修课程中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如“新闻与传记”系列;有的着眼于鉴赏和陶冶,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有的旨在探索与研究,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等等。总之,比之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更加开放变通、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选修课程的教学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由于选修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各门课程的拓展和提高没有量的规定,刚性评价减少而弹性增加,加上对选修课程的地位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在选修课程教学时显得比较随意:没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零碎单一,教学形式自由散漫,甚至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程功能的实现。虽然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课程有较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但是选修课的教学还须按照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更不能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违背选修课设计的最初意图。选修课的教学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学习,课程的每一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也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如果在教学中增强专题意识,明确专题目标,营造专题情景,那必将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教学《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每个单元都有专题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严格遵循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原则,指导学生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从而更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作者执着而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又引导学生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对作者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如对作者与封建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的自由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理解和评价。
二、整合资源,设计课程
必修课程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它不仅包括精神的引导、情感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在课程资源上,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虽然是两个各自相对独立的课程板块,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必修是选修的前提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和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利用现有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丰富资源,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发潜在的各种课程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建构语文教学的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新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解放,教师已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课程资源的再生者。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应把自己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出满足学生愿望和学生成长的各种课程,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变传统课程为新的体验课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学习资源,大都是鲜活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使课堂教学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力,从而创造出自己的“选修课”。例如,当前不少学生过分注重外在形象,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不懂得美的真正内涵,一味地把新奇怪的服饰、装束、发型奉为时尚,而忽视了很多传统的美好事物。对此,语文教师应广泛搜集和精心选取作品及生活中的审美素材,设计有效的审美课程,适时地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当然,选修课也有明显不同于必修课的特点: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拓展没有量的规定,全凭教师自己选择、自主把握。“共同基础,多样选择”是新课程开设选修课程的基本理念。就目前各版本的选修课程来看,其内容和容量都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教学时间能够完成的标准,也大大超越了学生所能承受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如果不进行精心整合、合理取舍,就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满足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待。从理论上讲,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择什么课程或者多少课程,自主权在学生。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学生对选修课的作用、对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选修课程对于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如引导学生学习《离骚》,可以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学习《祭十二郎文》,可以让他们体会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和努力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学习《伶官传序》,可以使他们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人生道理。
三、 依据要求,选择教法
高中选修课分别侧重于应用、审美、探究三个目标,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教法自然也不同。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诗歌和散文系列”的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进行鉴赏阅读。阅读鉴赏的途径很多,教师还应根据阅读鉴赏理论、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经验特长,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再如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的材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等等。
同时,在“诗歌和散文系列”教学中还需注意纠正传统教学的偏颇。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教师切忌系统地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该巧妙地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笔者曾听过几节选修课的教学,认为在教法上颇有待商榷。有位教师在教学宋词两大流派的产生时,只是对诗词的流变和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种种原因泛泛而谈,而关于代表词人的作品赏析则少之又少;还有位教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通篇解讲系统的古汉语知识,基本上忽视了对文章情感内容的赏读;甚至有的教师打着所谓研究性学习的旗号,任意加深难度、拓宽广度,把选修课的教学变为了架空的人文口号课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背离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根本任务的教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学生陷入了无休止的僵死的知识和概念之中,从而对语文失去了原有的感受和兴趣,其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各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都要注重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当然也需多种多样。
四、更新观念、科学评价
选修课的开设是为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更多的是关注隐形和长远的目标,对于眼前的书面考试以及升学之类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或者说是很难看得到显性功效。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必须端正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如果把选修课仅仅看成是一种适应或者迎合,而忽视它的提升和引导功能,那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屋子里兜圈,不可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因此,选修课的评价一定要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从而促进新课程目标的达成。
必修课的评价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的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育中,语文教学和评价却在“课程目标”和“面向全体学生”这两点的融合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定律:评价形式决定教学行为。其所谓的评价形式仅仅是指如何考试,关注的是高考如何考查,怎么考查就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就怎么教学,逻辑上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导致了很多的教学目标不能及时予以落实。例如,高考中的阅读材料(包括文言文)大多来源于课外,于是进入高三这一学年后,不少的语文教师基本上就撇开了教材,或者也只是匆匆扫描一遍,取而代之的是从各种书籍报刊上选来的文章和大量语文测试卷中的文言文选段,然后将时间花在这些课外阅读材料的研读上。其实这些文章的随意性很大,并且内容优劣不等,不可能有教材那样严密的内在逻辑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内容,很不利于课程评价的真正实现。
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心得和体会。关于选修课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相信依靠广大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选修课的教学必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