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这一课北师大版教材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这一设计从“比总数不公平”到“比人均数公平”的自然转折,将平均数的来龙去脉刻画得极为生动、细腻。可是当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纷纷给出“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时,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
于是,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尝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积极参与、挑战自我、感受成功的全过程,可以感受到这节课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平均数的概念学生理解比较深刻。在例题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了“剑斌三次均投中5个”的特殊数据组,以此促进学生自然建立起“用5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进而为随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避开“求总数”的老路,而直接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求和再均分”的思维活动,努力寻找几个数据的代表值,为平均数意义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的真实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在随后的深化板块中,我借助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从平均数的“敏感与易变性”等特点,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进一步丰富了对平均数这一“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平均数表示一个整体的水平,用总数除以份数就是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学生在解决“捐款问题”时,对平均数的理解已经非常的深刻,能清楚地说出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间的不同。
第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尽管我在设计时把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受平均数的作用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但作为一节起始课,基本的技能目标还是不能放弃,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正确应用它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通过迁移,把学生求平均分的方法推广到求一般平均数的方法中,适时应用巩固就可以了。同时,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所以,没有出现“去掉最高分、最低分”这样的问题,因为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理由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相反感觉那样处理反而会冲淡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第三,实现了愉悦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快乐而且有成功感的数学课堂。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次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探究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灵活应用平均数的过程后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并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其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在其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遇到问题应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要活学活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