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期末复习提高有效性经验总结

(2018-12-11 09:49:32)
分类: 教学感悟

临近期末,又到了学习的收获季节。能否上好复习课,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复习课最难上!”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及听课的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自主梳理建构——展现个性化复习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复习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首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逐一出示知识点,接着老师请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根据这类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要求整理出来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兴趣高昂,很快就出现了集合图、大树图、括号图等方案,最后经过新一轮的激烈讨论,形成共识、建构网络,并总结学习方法。

二、预设有效目标——重视生成化复习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预设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而且要重视生成性目标。

三、把握内在联系——经历系统化复习         

复习课的功能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所以复习课的练习应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提高。根据复习课内容的侧重点有选择设计下列练习:

    1、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3、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学生已能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了。

四、设计有效活动——关注发展化复习     

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发现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补缺提高”,形成知识联网,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单一练习,致使学生丧失兴趣或重复劳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更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效的梳理,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倍数与因数” 的复习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素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在设计中可简单回顾概念,放手由学生进行整理,形成网络。不同层度的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知识网络,但肯定有其合理性,对这部分知识的网络构建和分析,也就是对不同学生的分析,关注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动态,让每个学生“吃好、吃饱”,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使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五、实践拓展——创新多样化复习        

练习是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在摆脱传统复习课以大量的机械操练基础上,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复习课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如“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出示了商店2008年销售额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上四个季度的销售额情况提出相关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再列式解答。优等生的提问思路清晰,颇有创意,如:上半年每月平均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下半年每月平均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并且进行了有价值的比较,体会到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中等生的提问有根有据,切中要点,如:平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接受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学生也能在相关平均数应用题的比较和对比中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获得正确的体验。

2)螺旋上升,加强整合。如复习“可能性的认识”,也应在不同的学段中分层递进。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确定现象;在第二学段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量刻画。

3)针对重点,讲究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辩析题”;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