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评课反思
(2019-03-24 18:19: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评课反思
韩彦玲校长:我从以下六点来评价这堂课:
1、首先,吴迪老师的这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无疑是精彩的,学生的精彩,来源于教师引导的精彩。小组合作学习做的扎实,培训的很好,可见平时功夫。
2、教学环节清晰是由教学细节的处理精当铸就的,板书的设计,方法的提炼,构成了流畅自然的教学流程。
3、在读方面,读得有内容,有目的,从读正确,到读情感,从逐句读到整首读,都有各自的目的,学生读得入境,老师评的评价也很精彩,
4、课上每一个问题的引导都恰到好处,过渡巧妙,关键处的小结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语中的,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5、课上有放有扶,放手自学诗意,读诗情,悟诗理,读诗情时有助有扶,很好。
6、多媒体的运用,“将断未断”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从“横”“侧”让学生悟诗理。
7、将多媒体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尤其在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句时生动的画面及时补充给学生补充想象的资源,对于理解诗意,读出情感起到很大的帮助。老师的激情,也感染了学生的激情。
建议:如果能语速再慢一些,再沉稳一些,在张弛有度一些,会更符合诗歌的这种风格。“课堂要有留”,内容太满,知识太多,语速稍快,学生一直跟着老师走,没有留白的时间。希望在设计上再精简一些。
反思:因为之前设计过一节关于儿童的古诗阅读课,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些方法的初探,比如初读读准音,再读知诗意,边想象边朗读悟诗情,因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将重点放在朗读上,设计了理解诗意朗读,拓展春的诗句情景朗读,教授韵律平仄朗读和模仿名家朗读四个层次,看似热闹的课堂穿插了知识点的传授,但仍然有花架子的感觉,缺少诗的古韵内涵。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这次写景哲理诗的教学,我以景入手,以情为引,以理为结。首先通过扩词的方式联系注释理解诗意,再通过想象理解诗人的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移情入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品味诗句蕴含的深刻哲理及现实中它所代表的含义,引导学生弹出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主题阅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1)于关键处“声像想读”相结合
课堂中,在处理《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在学生凭借文本理解解读的基础上,我出示“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几幅不同角度的图片,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素材,让学生突破“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道理”这个难点,再借由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达到学懂诗的目的。
(2)于文本细微处大胆取舍
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遵从目标的基础上,在细节处取其精华,呈现与课堂中,如《游山西村》中前两句的“留”和“足”体现出了村里乡亲们的热情好客与豪爽,所以这一细节我给予保留,并引导学生作为朗读指导的训练点进行深入体会。而关于“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这两个词的内涵因为比较深,所以,我采取的是结合句意理解的方式,并没有做更深入的解读。一堂高效的主题阅读课,并非是“面面俱到”的,而应是“取舍得当”的。
(3)于精彩处进行拓展延伸
本课相较于上节古诗课,眼界更开阔了,在设计教学时,我查找了更多的资料,准备也更加充分。其中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受中国诗词大会启发,而哲理诗名句拓展则有赖于“哲理诗”这个主题的外延拓展。无论那个拓展,都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范围。希望学生不要以学会这两首古诗为目的,而应该燃起学习“这类诗”,甚至“中国古典诗”的兴趣。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想要教给学生的只是太多,是的教学过程过于饱满,缺乏适当的留白和思索的空间;教师语速过快,节奏较急,学生过于疲惫;时间分配不均,将受时间较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压缩。这些问题是我今后继续学习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