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没在岛城里的古迹(29)青岛造船厂

标签:
岛城里的古迹青岛造船厂芙兰茨·奥斯特大港五号码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 |
分类: 岛城寻踪 |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714/186274ec70744615941738e2c08ef076.png
1898年10月,德国造船技师芙兰茨·奥斯特在青岛湾(今莱阳路8号院内)创建了修船所。到1899年年底,修船所已有百余名工匠、两个小型机械车间。1900年,德国远东舰队进驻青岛,为便于就近维修舰队船只和制造新舰船,就把修船所收归德国胶澳总督府,始称青岛水师工厂、青岛船坞工艺厂。
为了在青岛后海(今青岛大港址)建设一个与港口相匹配的大型修造船厂,1901年9月,在大港建设工地同时举行了建港建厂开工仪式。新船厂厂址建于大港防波堤入口左方(现大港5号码头)。当时,用100余万土石方填海造地,建成了长1100米的深水靠船泊位和大型厂房。
一张1911年3月17日从青岛寄往德国的明信片上的景象,展现的正是位于港口内的青岛造船厂。造船厂坐落在大港北部防波堤上,即现在的五号码头。在画面上我们看到:两层楼房是造船厂的办公楼,左侧的建筑是船厂的车间;办公楼后的那个像吊车似的设备,是造船厂150吨起重机。
水师工厂由前海逐步向后海转移,1902年,工厂生产的第一艘蒸汽机艇下水,1903年,德国技术人员根据当时东亚沿海航行的最大船舶而设计的16000吨浮船坞在大港建设工地开工营建,1905年10月12日即竣工交付使用。浮船坞投产后的第二年,即1907年4月1日,工厂向大港新厂搬迁工作结束。
总建筑费5000万马克(包括浮船坞)的新厂,经过6年的建设,所有车间、库房、机械设备等全部投产使用,当时地方俗称蔓菁岛船坞。7月1日,胶澳总督府把新厂正式命名为青岛造船厂属于德国胶澳租借地的督属企业,其主要任务是为远东舰队修造战舰。
从1899年开始,总督府就多次与德国克虏伯等大公司接触招商而未成,迫不得已的胶澳当局只好自己动手建造。但1902年10月9日,芙兰茨·奥斯特开办的小造船厂建成了青岛历史上的第一艘船。当局即采取遏制手段,把船舶维修和检查业务转给“督属”船厂,奥斯特船厂被挤出租借地市场于1912年关门。
令人痛惜的是,1914年10月日德战争失败后,德军从青岛撤退前把16000吨浮船坞和150吨起重机沉入海底。侵华日军从海底打捞后于1916年7月4日,用“富士号”军舰把浮船坞劫运到日本佐世堡军港。而150吨起重机,也于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前夕被国民党政府军队彻底炸毁。
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213/20140213140905-1987993576.jpg
这是青岛第一家船厂也是德国占领时期青岛最大的一家工厂,是青岛地区工业的开端。经过一百多年演变数易其名、四次大搬迁后厂房掩没在岛城,但机器设备及管理人员现在青岛西海岸名称叫“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