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湾记略》解读(之十四)
(2021-12-06 15:26:22)【篇十四】愚公坵序
作者:许汉中
原文:
异哉,愚公之移山也,夫以九十老人,厌二山之面吾门而迂【1】吾道,欲起而移之,斯岂易为功哉!其妻疑之,智叟复阻之,而愚公独曰,吾身后有子,子后有孙,孙又生子,子复生孙,而山曾不能增尺寸,安见其不可移哉!卒之神鉴【2】其诚,为默移其山于雍之南,渭之北,而地以坦夷【3】,以此知天下事无不可为,特恐人之不为耳。
余承先人遗业,有地数亩,在河之滨,虽近水而未得水之用,有田而未收田之效,安常习故,数年于兹已。
甲辰秋收后,聚乡族而议之,欲凿石为坪,改陆为水,即有从而非笑之者,意谓以大祲【4】之岁,而为此不急之务,毋【5】乃类愚公之移山乎。
所幸家人同心,无愚公之妻之见疑者。其具餐也,吾妻吾媳,其从役也。吾子吾孙,余无他虑,因得以朝夕田间,督众担荷,虽为时甚久,费工甚钜【6】,而稻田可歌矣,噫嘻!为人之所不为,余亦不自知其愚矣!
抑闻宁武子邦无道则愚【7】,智而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愚而不愚者也。
余读古人书,既未获荣膺一命,以愚忠报国家,而服【8】先畴,事开垦,愚而自安于愚,虽未能比古人之愚,亦无为今之愚焉已耳,且此一举也,备三善焉,有可以示后之子孙者,彼河流湍悍,堤易溃决,以所裂之石建筑之,则金城永固矣,道路欹侧【9】,行路为难,以所裂之石修平之,则周道如砥【10】矣,昔为陆地,收祇数石,今易作水田,收可数十石,获庆十倍,且一劳永逸矣,有此三善,故为之不疲,虽有讥其愚笑其愚者,余亦不自知其愚矣,厥工告竣,特纪其事,讵自矜【11】哉!盖望子孙勤力其中,以谋生理,且相与守其愚,而一泯【12】夫机心焉。此余智初意也。
闻柳子厚居潇水上,以旧有愚公谷,遂名其地曰愚溪,今余效愚公之行,饶有愚者一得,故名其田曰愚公坵。
【1】迂:迂回;绕道
【2】鉴:仔细看,察觉
【3】夷:平
【4】祲jin:古代迷信称不详之气(指灾害)
【5】毋wu: 无;不
【6】钜ju:同“巨”
【7】宁武子、颜子:语出自《伦语》:“宁武子邦无道则愚。”又有: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8】服:承担
【9】欹侧qice:特指道路倾斜
【10】砥,磨刀石,形容极平
【11】矜jin:夸
【12】冺min:消灭;消除
意译释文:
奇怪啊!愚公的移山(《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他以九十高龄的老人,憎恶门口两座大山,让他出门要绕道而行,决心行动起来把山搬走,这功夫难道容易吗?他的妻质疑能否成功,智叟又阻扰他的行动,但愚公却独自地说:我身后有儿子,儿子后面又有孙子,孙子又生儿子,他的儿子又生孙子,但山不会增高尺寸,怎么见得这山不能搬走呢!终于,有神感佩愚公的诚意与决心,暗里帮愚公把山移到雍州的南面,渭水的北面,而这地方变得平坦了。以这个道理便知道天下的事,没有不可做的,就怕人们不去做罢了。
我继承先人的遗业,有地数亩,在河的边上,虽然靠近水边,但没享受到水的用处,有田但没收到田的效益,对这种常态,已经心存安逸并习惯了,好多年都是这样。
甲辰年秋收后,(我)招集乡邻与族人并商议:想要开凿石头,变坵地为平地,把旱田改为水田。(这时)就有依从我的主张而表现严肃的人,想法大概是大灾之年,做这不急于要做的事,无不类似愚公移山的行为。
所幸家里的人齐心,不像愚公的妻子那样提质疑的意见。在家提供餐食的是我的妻子和儿媳,其他跟着做活的,是儿子、孙子们,没有人提出其他意见。于是,得以从早到晚在田里督促大家挑担运土运石。虽然用了很长时间,费工费力工程很巨大,但稻田形成,可歌可叹。哎!做别人不做的事,我也不认为这是愚的行为。
有时听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这是有智慧的愚者行为,颜回终日不违背孔子的言伦如愚,这是有愚者表现的不愚者的行为。
我读古人的书,既没有获得光荣职责这一使命,以愚忠报效国家,而是承担先人的祖业田产,做开垦改良的事,(我)作为愚者,自安于做愚的事情。虽然不能和古代的愚公相比,也不做当今的愚公罢了。况且仅此一举,具备了三方面的好处:可以告示后辈子孙,这条河水流湍急气势凶悍,河岸易溃塌决堤,用凿开的石头筑堤,则有金诚永固的效果;道路倾斜,行走困难,用所凿开的石头把路铺平,那么,四周的道路像砥石一样平展;过去是旱田,只收数石粮食,现在把旱田改成了水田,可以收数十石粮食了,收获是过去的十倍,况且是一劳永逸的事。(因有)这三点好处,所以做起来就不知疲倦,虽然有人讥笑我们愚昧,我也不自认为我就愚昧,工程告竣,特地记录了这件事,难道是自我夸耀?大概无非是想让子孙在这件事上亲身体验,用来谋生存,并且相互守住这分愚公精神,来消除掉别的心思,这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听说柳子厚居住在潇水边上时,那里旧有地名叫愚公谷,于是,给那个地方取名愚溪,现在我仿着愚公移山(的行为),饶有愚公的心得,所以给这改造的田取名叫愚公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