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一教授:快速提高成绩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025-05-14 14:55:44)程中一教授:
快速提高成绩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2 个核心习惯,让学习效率翻倍的底层逻辑
引言:习惯是成绩的 “复利账户”
北京教育专家程中一教授曾说:“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都在享受它的利息。”
对学生而言,成绩的提升绝非单纯依靠刷题或补课,而是通过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构建可持续的自主学习系统。以下 12
个经过验证的核心习惯,覆盖 “输入 — 处理 — 输出” 全学习流程,帮你从 “被动灌输” 转向 “主动成长”。
一、基础能力奠基:打造高效学习的 “操作系统”
1. 限时记忆习惯:用 “时间锚点” 激活专注力
核心原理:大脑对 “倒计时任务” 天然敏感,1 分钟记忆法(如记 10 个单词、5 个公式)能强制聚焦注意力。
实操方法:
设定明确目标:“3 分钟记住历史事件时间线”“1 分钟默写古诗名句”;
用计时器制造紧迫感,完成后自我检测,记录准确率;
每日累计 10-15 分钟碎片化记忆,碎片时间变黄金时段。
数据印证:坚持 1 个月,记忆效率可提升 30% 以上,尤其适合语文古诗文、英语单词等基础积累。
2. 演讲表达习惯:把 “输入” 转化为 “结构化输出”
为什么重要:能清晰表达观点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演讲习惯培养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力,直接反哺写作与答题思路。
落地场景:
每日 “3 分钟课堂分享”:轮流上台讲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一篇课文的读后感;
家庭场景练习:向父母复述当天所学重点,用 “我今天学会了…,它解决了… 问题” 句式梳理;
参加校级演讲比赛或辩论活动,在实战中提升抗压能力。
3. 深度阅读习惯:与 “高层次思想” 对话的捷径
选书策略:优先读中外名著(如《红楼梦》《活着》)、伟人传记(《乔布斯传》《居里夫人传》),而非碎片化网文。
每日 10 分钟法则:无需长篇大论,睡前读 1-2 页,重点划出让你触动的句子,次日晨读时复述。
长期价值:潜移默化提升语感、拓宽视野,作文素材信手拈来,阅读理解题 “抓重点” 能力显著增强。
二、流程优化:让学习环节 “环环相扣”
4. 写日记习惯:用 “文字复盘” 倒逼深度思考
不拘形式:可写 “今日错题反思”(如 “数学函数题错因:忽略定义域限制”)、“课堂灵感”(如
“物理浮力公式与生活案例的联系”),甚至情绪记录(“今天因焦虑没背完单词,明天调整为分段记忆”)。
关键作用:通过笔尖梳理思路,暴露知识盲区,同时培养 “每日总结” 的元认知能力 ——
这是学霸区别于普通学生的核心特质。
5. 定计划习惯:用 “目标拆解” 告别盲目努力
三层计划法:
长期规划(学期 / 学年):如 “期末数学提升 15 分,重点突破几何证明题”;
周计划:拆解为 “每周攻克 2 类题型,完成 3 套专题练习”;
日清单:具体到 “早自习背英语范文,晚自习前 30 分钟专攻物理实验题”。
避坑指南:计划需 “跳一跳够得着”,避免 “每天刷题 5 小时” 等不切实际的目标,用 “完成度追踪表”
记录进度,每周复盘调整。
6. 预习习惯:把课堂变成 “查漏补缺” 的战场
黄金 20 分钟法则:课前花 10-20 分钟通读教材,用 “3 个问号” 标注重点:
哪些概念看不懂?(如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的本质)
哪些内容和旧知识有关联?(如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可能的考点会怎么出题?(如历史 “辛亥革命” 可能考背景、意义或与其他革命对比)
课堂效率翻倍:带着问题听讲,老师讲解时重点关注 “自己的疑问是否被解决”,而非被动记笔记。
三、进阶策略:从 “适应环境” 到 “掌控学习”
7. 适应老师习惯:用 “主动调整” 破解 “师徒不对频”
现实困境:遇到讲课风格不符预期的老师,抱怨无用,不如主动调整学习策略:
若老师语速快、板书少:课前预习更细致,课上用手机拍 PPT,课后借同学笔记补充;
若老师讲解太基础:自学拓展资料(如教辅书、网课),课堂重点听 “老师强调的易错点”。
底层逻辑:未来社会需要适应多元环境的能力,提前培养 “向内求” 的心态,比成绩提升更重要。
8. 小事快做习惯:用 “微行动” 积累 “大进步”
后进生突围法:放弃 “一口吃成胖子” 的幻想,从 “能立刻做到的小事” 入手:
数学薄弱?每天只做 3 道基础计算题,确保全对再进阶;
作文难产?每天仿写 1 个精彩句子,积累 50 个后尝试组合成段落。
避免 “高不成低不就”:学霸做难题是巩固,后进生做基础题才是夯实地基,认清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进步更扎实。
9. 自主作业习惯:拒绝 “一刀切”,定制专属任务
与老师沟通技巧:
主动提出:“老师,我计算总出错,能否多布置 3 道计算题,少做 2 道难题?”
用 “成果证明”:先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附加自主练习,用正确率提升说服老师调整任务。
核心原则:作业的本质是 “查漏补缺”,而非应付任务,根据自身薄弱点定制练习,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四、复盘迭代:让 “错误” 和 “经验” 成为阶梯
10. 错题集习惯:打造个人专属 “提分数据库”
三步整理法:
分类记录:按 “知识点(如数学函数)+ 错误类型(计算错 / 思路错 / 概念混淆)” 建档;
深度解析:不仅抄题,更要写 “正确思路”“易错点分析”“同类题推荐”(如物理浮力题错,就找 3
道不同场景的浮力应用题);
循环复习:每周抽 1 小时重做错题,用 “红笔标注” 多次错误的 “顽固考点”,针对性突破。
11. 出考试题习惯:站在 “命题者视角” 看透考点
实操步骤:
模仿真题:找 3 道同类型题,改编数据或提问方式,如将 “求面积” 改为 “求周长”;
制定评分标准:自己写答案,标注 “步骤分”“关键点分”,理解 “为什么这里扣分”;
神奇效果:出题后会发现,很多错误源于 “对考点理解不透彻”,主动规避 “钻牛角尖” 式答题。
12. 资料筛选习惯:告别 “资料囤积症”,精准输入
筛选三原则:
相关性:与当前学习进度无关的资料(如高一提前做高考压轴题)果断舍弃;
质量优先:1 本精编教辅(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胜过 10 本杂题集;
输出导向:能提供 “解题思路解析”“考点思维导图” 的资料,比纯题集更有价值。
五、习惯养成关键:循序渐进,拒绝 “完美主义”
程教授特别提醒:“12 个习惯不必同时启动,先选 3 个最薄弱的环节(如预习、错题集、定计划),用 21
天培养‘微习惯’,再逐步叠加。” 建议家长和老师:
少说教,多示范:老师课堂上带头用 “1 分钟记忆法”,家长在家中陪孩子写日记;
用 “成就清单” 激励:每完成一个习惯打卡,贴一颗星星,积累 10 颗兑换 “休闲时间”;
允许 “不完美”:某天忘记写日记没关系,第二天继续,重点在 “持续” 而非 “绝对正确”。
结语:当习惯成为 “肌肉记忆”,成绩提升只是副产品
程中一教授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规划,从盲目刷题到精准复盘,这些习惯的本质,是帮学生建立 “自我驱动”
的学习系统。当记忆、思考、规划、反思成为本能,成绩的提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
更重要的是,这些习惯将伴随一生,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持续成长的底层能力。
立即行动:今天就从 “1 分钟记忆” 或 “写 3 行日记” 开始,2 个月后,你会看见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作者简介:程中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深耕基础教育 40余 年,提出
“习惯养成式学习法”,帮助上万名学生实现成绩跃升,主张 “用科学习惯解放学习力,让优秀成为自然发生的事”。